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10月24日,中共中央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和解讀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中央財辦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農辦主任韓文秀介紹,《建議》明確的指導思想和原則,與前幾個五年規劃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守正創新,具有很強的思想性、戰略性、指導性。
“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守正創新”的表述,蘊含著豐富的內涵。這份規劃建議既承襲了過去五年規劃的精神內核,也根據新的時代背景注入了新的發展思路。如何更好地理解“十五五”規劃建議在承前啟后的歷史方位中所體現的戰略連續性、時代創新性與實踐指導性?長江日報記者專訪了全國服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二級研究員楊宜勇。
■貫穿始終的“不變”與隨勢而動的“變”
長江日報:從公報上看,“十五五”規劃與“十四五”規劃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楊宜勇:“十五五”規劃建議并非完全另起爐灶,而是在“十四五”規劃基礎上的延續與發展,二者之間既有核心的“不變”,也存在順應時代的“變”。
從指導方針來看,“十四五”規劃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十五五”規劃建議則繼承并發展為“五個以、兩個推動、一個確?!?。這一延續體現了對高質量發展核心地位的堅持,而新的表述讓目標更具體、體系更完整,尤其凸顯決勝階段的鮮明色彩。
在戰略任務排序上,“十四五”規劃將科技創新置于首位,現代產業體系緊隨其后;“十五五”規劃建議則調整為現代產業體系優先,科技創新位列第二。這一順序調整傳遞出清晰的戰略轉向,產業根基被置于更優先的位置,強調科技創新最終要服務于產業升級,讓科技與產業的結合更為緊密。
在經濟發展邏輯方面,“十四五”規劃強調“供給側”改革,提出“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側重于從供給端發力;“十五五”規劃建議則強調“以新需求引領新供給,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實現了從“單向推動”到“雙向互動”的轉變,更注重需求側尤其是內需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使供需兩端的協同更為順暢。
關于制造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十五五”規劃建議則表述為“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并明確“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新的表述更為精準靈活,同時鮮明指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骨干是先進制造業,讓發展方向更加清晰。
在綠色發展的位置上,“十四五”規劃中將其列為第八位,“十五五”規劃建議中則排在第十位。這種排序后移并不意味著重要性下降,而是不同階段側重點有所不同,體現了在多重目標中尋求動態平衡的務實態度,綠色發展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維度。
長江日報:此次“十五五”規劃建議有哪些新提法,有什么鮮明特點?
楊宜勇:除了上述要點,還有一些值得關注的新提法和鮮明特點:
一是關于“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化:“新質生產力”被明確置于科技創新的核心位置,定義了未來經濟發展的新動能,為經濟增長注入全新活力。
二是關于內需戰略的深化:不再簡單提及“雙循環”,而是強調“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并將“投資于人”與“投資于物”緊密結合,內需被提升到新的戰略高度,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三是關于目標體系的升級:建設目標從“十四五”規劃的“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四國”),升級為“十五五”的“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五國”),體現了產業疆域的拓展和戰略重點的演進,覆蓋領域更為廣泛。
“守正創新”展現既穩定又進取的發展智慧
長江日報:對“十四五”與“十五五”的銜接,闡釋為“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守正創新”,這與我們熟悉的“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表述上有什么不同?
楊宜勇:主要不同是增加了“守正創新”的表述,這是很有深意的。“守正”是根基:守的是馬克思主義之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正、黨的領導之正、以人民為中心之正。具體到規劃本身,就是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制定和實施規劃的制度,堅持將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第一要務的路線,以及堅持五年規劃本身“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戰略定力,確保發展的方向不偏、根基不搖。
“創新”是動力,創的是理論之新、戰略之新、路徑之新。這體現在將“新質生產力”這一理論創新作為核心動力,根據環境變化調整戰略任務的優先級,以及提出供需雙向發力、破除統一大市場卡點堵點等新路徑,使規劃更能適應時代發展需求,充滿生機與活力。
從“與時俱進”到“守正創新”,表述更為精準、深刻,強調了在堅守根本前提下的主動創造與革新,而非被動地跟隨時代變化,展現了既穩定又進取的發展智慧。
長江日報:五年規劃從長線上看什么是不變的,什么是隨時代而變化的?
楊宜勇:縱觀新中國的十幾個五年規劃,可以發現不變的精神內核包括:首先是黨的領導。黨是規劃的制定者和推動者,確保戰略的穩定和連續,為規劃實施提供堅強政治保證。其次是現代化目標。從“一五”到“十五五”,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一以貫之的主題,指引著國家發展的方向。第三是人民至上,規劃建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是增進人民福祉,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第四是集中力量辦大事,利用舉國體制攻克重大工程、科技難關和發展瓶頸,展現了強大的制度優勢。
變化的戰略與內容體現在:一是規劃定位演變,從計劃經濟下的“指令性”計劃,到市場經濟下的“預測性、指導性”計劃,再到今天的“戰略性、綱領性、指導性”規劃,定位隨經濟體制改革不斷調整,更符合時代發展要求。二是內涵擴展,從純粹的經濟計劃,擴展到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再到如今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覆蓋領域不斷拓寬,實現全面協調發展。三是發展理念升級,例如,“十三五”時期首次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成為后續規劃的指導思想,推動發展質量不斷提升。

歷時5年,全線貫通的武漢百里長江生態廊道正在成為城市的名片、人民的樂園。
■“中國式長期主義”
就是既“功成不必在我”又“功成必定有我”
長江日報:如何理解有學者將中國的五年規劃歸納為“中國式長期主義”?
楊宜勇:“中國式長期主義”在五年規劃中展現出的獨特智慧,本質上是“戰略定力”與“戰術靈活”的辯證統一,既避免了短視化的功利傾向,又擺脫了僵化教條的路徑依賴,成為中國國家治理體系的鮮明標識。
從“戰略錨定”的維度看,五年規劃以制度剛性守護長遠目標,構建起“遠景藍圖—中期規劃—年度計劃”的三級實施體系。比如,從“三步走”戰略到“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再到2035年遠景目標,每一個五年規劃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像“拼圖”一樣嵌入國家發展的長期坐標系?!笆逦濉币巹潓Α笆奈濉币巹澋睦^承與發展,正是這種延續性的體現——無論是高質量發展的主題,還是共同富裕的目標,都在多輪規劃中持續深化,避免了因短期政績沖動而偏離方向。這種“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定力,讓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科技創新等需要長期投入的領域得以厚積薄發:從“一五”時期奠定工業化基礎,到“十三五”脫貧攻堅收官,再到“十四五”規劃新質生產力萌芽,長期目標的穩定性為資源持續投入提供了明確指引。
從“動態調適”的維度看,五年規劃絕非僵化的“指令書”,而是始終保持對時代變化的敏銳響應。計劃經濟時期,規劃側重物質生產的指令性安排;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逐漸轉向對發展方向的引導和公共服務的保障;新時代以來,更是融入了創新、協調、綠色等新發展理念,將“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全面納入。面對外部環境的突變,規劃也能快速調整重心: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時,加大內需擴張力度;面對科技競爭加劇,強化自主創新部署;針對人口結構變化,完善生育支持和養老服務。這種“變”不是對“長期目標”的背離,而是為了更好地實現長遠目標而選擇的“最優路徑”,如同航船在航行中根據風向微調帆舵,最終仍駛向既定的彼岸。
從“實施機制”的維度看,“一屆接著一屆干”的接力精神,破解了“政策短視癥”的治理難題。在西方多黨制下,政黨輪替往往導致政策“翻燒餅”,短期博弈凌駕于長期利益之上;而中國通過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確保了規劃實施的連續性。每一屆政府都在繼承上一屆工作基礎上推進新的部署:脫貧攻堅從“精準扶貧”到“鄉村振興”的銜接,科技創新從“跟跑模仿”到“自立自強”的跨越,都是多屆政府持續發力的結果。這種接力不是簡單重復,而是像“登山”一樣,每一步都踩在前一步的基石上,不斷向更高目標攀登,最終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突破。
可以說,五年規劃所承載的“中國式長期主義”,既蘊含著“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也體現著“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它讓中國在復雜多變的世界中始終保持發展的戰略主動權,既能仰望星空錨定長遠,又能腳踏實地應對當下,最終在時間的維度上,將一個個看似遙遠的目標轉化為可感可知的現實。這正是中國發展模式的深層密碼——以制度的穩定性對抗環境的不確定性,以規劃的連續性化解發展的階段性難題,在歷史的接力賽中,不斷書寫著中國式現代化的新篇章。
長江日報:為什么全世界只有中國能長期制定并確保實施五年規劃?
楊宜勇:目前全世界只有中國能長期制定并確保實施五年規劃,原因如下:
一是有根本保證,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提供了一個穩定的政治核心和戰略中樞,避免了西方多黨制國家因政黨輪替導致的政策“翻燒餅”現象,使得“一張藍圖繪到底”成為可能。
二是有制度法寶,集中力量辦大事能夠將有限的社會資源精準投向關乎國計民生的關鍵領域和重大項目,完成許多國家“不敢想、也難以實現”的大事情,如南水北調、載人航天等,展現了強大的執行力。
三是有獨特機制,堅持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相結合,五年規劃為市場主體提供了清晰的政策預期和穩定的發展環境,同時政府通過規劃彌補“市場失靈”,在公共服務、科技攻關等領域積極作為,實現了市場活力與政府效能的統一。
四是有文化根基,天下為公的集體主義精神,與社會主義“全國一盤棋”的思想相融合,形成了社會共識,為規劃的順利實施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凝聚了強大的發展合力?!笆逦濉币巹澖ㄗh正是在承繼歷史與開創未來的交匯點上,為中國式現代化的航程繪就了關鍵一段的航海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