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深化改革的征程上,需要闖將,更呼喚排頭兵。湖北堅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聚焦“支點”建設中的堵點、卡點問題持續攻堅,以改革活力的持續迸發,帶動發展能級、速度、質效和后勁的整體躍升,為推動高質量發展貢獻“湖北樣本”。
2012年至2024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從54萬億元增長到近135萬億元,年均增長6%,接近世界經濟年均增速的兩倍。在這一恢宏畫卷中,湖北篇章濃墨重彩——經濟總量接連突破4萬億、5萬億、6萬億元大關,年均增速達7.1%,跑贏全國平均水平。成績的背后,是湖北堅持用好改革“關鍵一招”,以系統思維扎實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將國家戰略部署轉化為地方發展的生動實踐。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 夏梁:經濟體制改革涉及各個方面的利益調整,關系全面深化改革的各個領域,湖北在經濟體制改革方面一些創新性做法,為全國深化改革提供了生動的實踐案例。
2025年是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收官之年,也是檢驗改革成效的關鍵節點。“十四五”以來,湖北始終將國有企業這一經濟“頂梁柱”作為深化改革的核心發力點。以資金、資產、資源“三資”改革為突破口,推動國企實現從“物理整合”到“化學反應”的深刻轉變,讓國有資本在服務全省發展大局中展現更大作為。
湖北省國資委黨委委員、副主任 平本棟:分層分類、有序推進閑置資源確權、低效資產盤活、優質資產上市、管理提質增效等五項重點任務,我們提出了強化部門協作、加大授權力度、優化定價機制、降低交易成本、依法合規免責等支持措施。
如今的湖北,“三資” 改革的實效已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發展成果:武漢江夏區、宜都市利用廢棄礦坑改造文旅綜合體,讓廢礦再煥新生;崇陽縣桂花林管局首創“五權”打包出讓,單宗交易金額達2.5億元;湖北港口集團開發多式聯運運費貸數據產品,與20家金融機構建立合作。“一切國有資源盡可能資產化、一切國有資產盡可能證券化、一切國有資金盡可能杠桿化”,湖北這一創新性改革原則,正讓越來越多的國有資產從“沉睡”走向“活躍”。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 夏梁:最終是想培育一個以市場為主導,能夠自己產生動能的內生增長機制,它們的價值實現了明顯的提升。與此同時,地方政府的債務壓力減輕了,固定資產投資保持了比較快的增長勢頭,更重要的是企業和各類經營主體,對未來的發展信心越來越足。
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始終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命題,也是激發市場活力的關鍵所在。“十四五”期間,湖北以 “刀刃向內” 的自我革命精神推進營商環境改革。截至2025年9月,全省經營主體數量達962.9萬戶,較“十三五”末期增長68.5%,湖北營商環境首次跨入全國第一方陣。這正是政府與市場關系不斷理順、體制機制活力持續釋放的生動體現。
湖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反壟斷處副處長 陳舒:通過健全全省反壟斷執法辦案機制,形成執法合力,我們以嚴查糾正壟斷行為、以嚴管促公平競爭,讓執法成果和執法效果相得益彰。
改革還向關鍵領域挺進。“誰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占領先機、贏得優勢。”在這一進程中,湖北大力推進政產學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的成果轉化體系改革,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改革,推進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新型收入分配改革,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打造“大教育”“大科技”“大人才”工作格局,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國家數字化設計與制造創新中心副總經理、副主任、湖北人形機器人產業聯盟秘書長 朱欽淼:依托動作訓練場、數據采集場、應用實踐場和人才培養基地等平臺功能,有力推動產業鏈集聚與發展。目前,全省已經匯聚整機企業7家,上下游產業鏈企業超百家。
“抓改革、促發展,歸根到底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在湖北“十四五”的實踐中,這份承諾正轉化為觸手可及的民生溫度。您看,看病的煩惱在醫保改革中逐步化解;托育的難題隨著普惠資源的增加不再棘手;社區養老的完善,讓家門口的幸福晚年成為現實。湖北正將一項項民生“需求單”,變為改革的“任務表”和百姓的“幸福感”,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李慧 宋杰 宜都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