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至9月,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1.6%、增速居全省第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4.1%、增速居全省第二,工業投資同比增長13.3%、占總投資比重達54%,工業技改投資同比增長30.8%……一系列核心指標穩步攀升,勾勒出“穩中向好、質效提升”的發展態勢。

荊州扎實推進水環境系統治理,城市水系水清岸綠。(記者 張夢瑤 攝)
亮眼成績單背后,離不開積極財政政策的有力支撐。初步統計,近3年,省級財政支持下達荊州市各類政策資金超過1500億元,占全市財政總收入的近70%。從先進制造到產業轉型,從民生保障到流域治理,財政投入的精準滴灌,為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財政活水”澆灌“產業沃土”
白色智能家電產業園,是荊州經開區與荊州美的“空冰洗”三大主機廠協同聯動,共同打造的集主機生產與配套服務于一體的現代化智能家電制造基地。項目總占地376.32畝,已建成19棟廠房,總建筑面積21萬平方米,吸引20余家配套企業集聚。
“近水樓臺的優勢,產業園完善的配套設施,讓銘德智能與美的生產的節奏無縫對接。”湖北銘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方坦言。通過租賃白色智能家電產業園廠房,企業壓縮了建設時間,落地當年即入列規上工業企業,2024年產值一舉突破億元大關,產品100%供給荊州美的洗衣機基地。
銘德智能的發展,是荊州市打造白色智能家電產業鏈“黃金生態圈”的縮影。其背后,是財政專項債券、“財政+金融”政策工具的強力支持。數據顯示,2022年以來,省財政廳轉貸荊州市本級新增專項債券96.33億元,其中,一半投向市政和產業園區基礎設施項目;全市“創業貸”“科擔貸”“知識產權質押貸”“應急紓困轉貸”等“財政+金融”政策產品持續穩居全省前列。
走進位于荊州經開區的美的冰箱超級工廠,AGV小車裝載著物料靈活穿梭,機械手臂快速揮舞,智能化生產線高效運轉、忙而有序?!拔覀円呀ǔ闪巳蜃畲髥误w冰箱生產基地,每1.5秒就有一臺冰箱下線?!痹撈髽I負責人指著頭頂上的“全球燈塔工廠”標牌介紹,生產過程中,從來料端到生產線、質檢再到運營系統,全部實現數字化。
全市企業加快制造業數字技術轉型步伐,成為推動荊州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截至目前,荊州成為除武漢以外全省唯一擁有全球“燈塔工廠”的城市;入選工信部5G工廠名錄企業13家,全省第一;認定省級5G工廠17家,全省第二;建成省級工業互聯網平臺16個,全省第二。
制造業乘“數”而上,得益于一攬子政策、資金支持。2023年,荊州成功入選全省首批“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2025年上半年,省財政廳、省經信廳組織開展制造業新型技術改造城市試點競爭性評審,荊州市成為3個省級試點城市之一。
“民生賬本”書寫城市溫暖
華燈初上,沙市區吾悅廣場的“夜市招聘會”人聲鼎沸?!鞍滋鞂嵙曂砩蠎福褝徫凰偷搅宋覀兗议T口!”湖北中醫高專畢業生周鵬法握著中醫館的錄用通知書喜笑顏開。這場精心設計的夜間招聘,是荊州用中省就業補助資金織就的溫情網——組織千余場招聘活動提供崗位10.7萬個,幫助4.6萬名求職者圓夢。
2024年12月8日10時40分,G6803次復興號列車緩緩駛出荊門西站,荊荊高鐵開往武漢的首發列車出發,標志著荊荊鐵路正式開通。“過去從荊州到荊門,多是自駕,需要80分鐘左右,若選擇坐大巴車,耗時更長?,F在坐高鐵只需要30分鐘。”老家在荊州、工作地點在荊門的杜先生說。該項目的建成,離不開省財政8.82億元專項債券資金支持。
一個城市的溫度,不僅體現在機械聲轟鳴的車間、人潮如織的街區,更體現在對弱勢群體的關懷。年初,在沙市區石閘門社區,社區工作人員將慰問金及米油等送到94歲的吳開鳳老人家,這位身體二級殘疾、行動不便的老人激動地說:“有了政府的關愛,我們生活得舒心。”2024年,中央及省級困難群眾救助補助資金8.59億元投放荊州,助推民生保障由“弱有所扶”向“弱有眾扶”轉變。
民生賬本上還有很多溫暖人心的數字:近兩年,在各級財政資金的支持下,全市新建、改擴建幼兒園及中小學28所,新增學位1.8萬個,建成教聯體214個,義務教育學校實現全覆蓋;以常住人口為基數計算的基本醫療保險綜合參保率穩定在98%以上;全市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連續21年上調;和美鄉村片帶實現全覆蓋……
“財潤荊楚”守護一江碧水
深秋的洪湖,好一幅蓮藕采挖的“豐”景圖?!八辶?,魚多了,好水出好藕?!泵β档耐谂汗冋f。
2024年以來,我市在城區范圍謀劃實施水環境系統治理三年行動項目,通過一系列系統治理措施,中心城區水環境系統治理取得部分成效,有力推動洪湖流域綜合治理。監測顯示,2024年洪湖總磷指標較“十四五”初期下降近40%,目前,洪湖水質均值已連續10個月達到Ⅳ類,創5年來最佳。這些改變源于59.28億元財政資金的精準投放——省級3億元洪湖流域綜合治理專項資金打頭陣,20.16億元增發國債支持18個治污項目,排污口整治提標等“八大工程”讓洪湖重現“魚躍稻香”。
在石首天鵝洲濕地,新栽的防浪林沿江蜿蜒?!吧剿こ套尳瓰Q了新裝!”濕地保護志愿者老李指著江豚監測浮標說。2022年,荊州山水項目獲得中央財政獎補20億元,省財政配套累計給予獎補3億元,全部注入長江荊江段生態修復,創荊州單個項目爭資規模歷史之最。39個“山水”子項目修復生態面積26028公頃。石首農田修復項目入選全國典型案例之時,江面監測到12頭江豚集體嬉戲的畫面,刷屏網絡。
在跨界治水中謀求創新。今年7月,荊州與宜昌交接的沮漳河監測站內,技術人員比對兩地水質數據。“上游護清水,下游給補償! 也就是誰獲益,誰補償?!鼻G州區李埠鎮居民王守國表示,這一創新方式方法非常有效。這種源于2018年的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在省財政2888萬元獎補資金催化下已覆蓋全市流域。目前,全市兌現生態補償3.44億元,長江荊州段水質穩定在Ⅱ類,四湖總干渠達Ⅲ類標準,一江清水成為荊州最動人的文明底色。
在全市發展“穩增長、惠民生”的背后,是財政用真金白銀培育創新發展“核動力”、社會保障“熱動能”。今年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市縣兩級結合實際工作需要,按照“國有資源資產化、國有資產證券化、國有資金杠桿化”原則,持續加大國有“三資”清理挖掘力度,通過“用、售、租、融”加快盤活,推動大財政體系建設走深走實,為建設先行區、當好排頭兵注入強勁發展動力。元至9月,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50.27億元,同比增長16.5%,增速全省排名持續回升;全市非稅收入完成58.48億元,其中,國有“三資”盤活實現收入27.65億元。
金秋時節,荊楚大地瓜果飄香,江風送來陣陣稻香,貨輪汽笛聲在水天一色中依次響起。站在新起點,荊江潮涌正當時。荊州在財政細雨的持續滋養下,創新理財、為民聚財、生態生財,這座千年古城正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王曉艷 劉清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