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逐“綠”而動,向“新”而行。交通運輸行業是我國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的重點領域。
近年來,宜昌交通與新能源融合的應用場景愈加豐富,綠色能源正引領全市交通行業加快轉型。
運載工具更新換代
“以B413路公交線路為例,其車輛年運行里程145萬公里,年度減少碳排放達1820噸。”日前,宜昌公交集團營運技術部副主任余江陵告訴記者,目前全市93條公交線路中,已有80條實現新能源公交車全覆蓋。
在公共交通領域,我市公交車正逐步實現電動化替代,低噪聲、零排放的新能源公交車成為城市新“寵兒”,宜昌城區已有586輛新能源公交車,占公交車輛總數的79.3%,同時配備了629把充電槍。

▲2024年12月12日,宜昌城區50臺新能源公交車正式交付。
為打造綠色交通體系,我市先后出臺《宜昌市交通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宜昌市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等文件,明確構建綠色低碳交通體系的七個方面任務,強調堅持生態優先,推動交通綠色轉型。
近年來,宜昌持續推動交通運輸領域的技術進步、模式創新、觀念升級,交通運輸工具日趨低碳環保。
截至今年5月底,全市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已達7.7萬輛,較2020年的4826輛增長了約15倍,新能源汽車正成為越來越多市民的購車首選。

宜昌擁有232公里長江干線,是長江流域最繁忙的“黃金水道”之一。傳統柴油機船舶在行駛過程中造成的大氣污染及水污染較為嚴重。加快船舶更新換代勢在必行。

▲7月28日,長江首艘純甲醇動力智能船“長航貨運006”輪在枝江下水。
★2022年3月,全球載電量最大的純電動游輪“長江三峽1”號在宜昌建成下水。

▲2023年10月11日,我國首艘氫燃料電池動力示范船“三峽氫舟1”號在湖北宜昌三峽游客中心(九碼頭)完成首航
★2023年10月,國內首艘氫燃料動力示范船“三峽氫舟1”號在三峽游客中心完成首航。
★今年7月28日,新一代130米綠色智能川江標準船“長航貨運006”輪在枝江順利下水。這是長江流域首艘采用純甲醇動力的智能船舶,單臺甲醇燃料中速機每年減碳量超5000噸,同時可減少60%的氮氧化物和高達99%的硫氧化物排放。
據市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全市現有及在建新能源船舶達121艘,電動、甲醇動力成為船舶動力新選擇。
基礎設施逐步完善
秋日細雨中,一艘停靠在三峽游客中心碼頭的游輪接上港口岸電,既無黑煙排放,又無噪聲污染。

▲5月23日,客輪停靠在湖北秭歸港碼頭使用岸電。新華社發
早在2015年,國網宜昌供電公司岸電運維負責人李興衡就參與了三峽庫區首個岸電試點工程項目的建設運營。
“當年在秭歸縣茅坪鎮松樹坳村沙灣錨地投入的首批岸電設備并不太受歡迎,很多船主都持觀望態度。”李興衡回憶,10年前,船舶靠泊在碼頭時都是以柴油發電為主,油煙重,排放的油污污染江面,岸邊甚至能摸到黑色粉塵。

10年過去了,岸電項目在宜昌推廣得如何?李興衡介紹,目前長江宜昌段主要經營性碼頭已實現岸電全覆蓋,71個碼頭共建有岸電樁182臺(套)。岸電設施綜合用電價格不超過1元/千瓦時,遠低于2.5元/千瓦時的船舶柴油輔機發電成本。
截至今年9月30日,宜昌岸電項目已累計為57122艘次船舶,提供岸電電量5968.22萬千瓦時,可替代燃油消耗14025噸,減少有害物質排放44179噸,為船舶節約用能成本7828萬元。
水港之外,空港亦迎來新改變。

過去,飛機停靠機場登機廊橋待飛期間,主要靠飛機APU(輔助動力裝置)進行供能,為飛機發電、送風、照明。但APU以航空煤油為燃料,不僅成本高、噪聲大,還會排放廢氣。
2020年,宜昌三峽國際機場與國網宜昌供電公司合作,布局11套廊橋岸電設備,實現“以電代油”,向飛機提供電能。
產業鏈助力新發展
宜昌推動新能源交通融合發展具備堅實基礎。作為“大國重器”三峽工程所在地,宜昌水電開發水平全國領先。全市水電站454座(含三峽、葛洲壩電站)水電總裝機容量2779萬千瓦,以全國0.2%的國土面積,貢獻了全國10%的綠色水電。

▲三峽大壩。鄭家裕 攝
同時,近年來宜昌依托雄厚的化工產業基礎和豐富的磷礦資源,全力推動綠色化工—新能源材料—動力總成、高端裝備制造“三級迭代”。
寧德時代邦普、欣旺達東風、楚能新能源、萬華化學、遠景科技等一批新能源電池產業鏈上下游龍頭企業先后重倉宜昌,已基本形成了涵蓋正負極材料、電解液、隔膜的新能源電池產業鏈閉環。

如今,宜昌的城市公共區域交通干線、物流樞紐等場景都用上了本地產綠電,多輛搭載本地產動力電池的BRT公交穿行市區,一批承擔著磷礦運輸重任的新能源重型卡車也用上了“宜昌造”電池。
4月25日,交通運輸部、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等十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推動交通運輸與能源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7年,基本形成多部門協同的交通運輸與能源融合發展機制,政策法規、標準規范、技術裝備體系逐步健全。交通運輸行業電能占行業終端用能的比例達到10%,新增汽車中新能源汽車占比逐年提升,交通運輸綠色燃料生產能力顯著提升。
隨著宜昌綠色能源產業不斷壯大,“交通+新能源”的應用場景將進一步拓展。(鐘文璐 王銀環 李治飛 馮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