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武陵深處再度迎來“硒”望的盛宴——第十屆世界硒都(恩施)硒產品博覽交易會開幕在即,五洲客商云集,千款硒品列陣。回望2014年首屆硒博會,全州硒產業總值不足100億元;十年后的今天,硒產業綜合總產值突破千億元。
數字的跳躍,是恩施十年磨一劍的縮影。
十年來,恩施州委、州政府一張藍圖繪到底,以立法立規、產業強鏈、品牌登高、科創賦能為“四梁八柱,推動硒產業實現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歷史性跨越,制定涉硒標準數量、涉硒企業數量等核心指標一路領跑。
從量的積累到質的躍升,恩施用十年寫下中國硒產業發展史詩。

往屆硒博會現場。(資料圖)
主導或參與驗證涉硒國家、行業及省級標準11項,發布地方標準67項
擁有全球唯一探明的獨立硒礦床和全球最大的天然富硒生物圈;含硒土壤占已探明耕園草地總面積的96.41%,富硒土壤占已探明耕園草地總面積的59.53%,土壤硒含量均值是全國土壤均值的2.6倍……發展硒產業,恩施是妥妥的天賦異稟型選手。
產業發展,立法先行。
“早在2015年,恩施州就在全國率先啟動《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硒資源保護與利用條例》立法,反復考察,二十易其稿。直到2018年8月1日,這部條例才正式實施。”回憶起當年參與制定條例的艱難,恩施州硒資源保護與開發中心黨組成員、副主任魏凱記憶猶新。
2022年,《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硒資源保護與利用條例實施細則》出臺,為全州硒產業發展形成硬核約束框架。
——資源保護紅線落地。全州劃定硒礦核心保護區,永久性封禁硒礦,實現零盜采。
——普查精度全球領先。累計投入資金2.3億元,完成全域1∶5000及重點區域1∶10000土壤硒資源系統普查,建立世界首個硒資源數據庫。
“立法先行,讓資源開發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為產業井噴留足了生態空間。”魏凱說。
有了好法規,還得有好標準,發展才能有高質量。
6月9日,硒蛋白國家標準修訂工作組來到恩施德源硒材料工程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德源”),深入參觀了德源的GMP標準植物硒肽與硒蛋白提取車間,以及具備CMA資質的硒形態檢測中心。
硒蛋白作為食品營養強化劑,其國家標準的修訂顯得尤為重要。
現有的硒蛋白國家標準是2018年發布的。2021年,由德源牽頭申報的堇葉碎米薺獲批成為食品原料后,德源又積極推動硒蛋白標準的修訂,其核心就是將恩施特有的超聚硒植物堇葉碎米薺這枚“芯片”納入核心原料。2022年,國家衛健委批準硒蛋白國家標準修訂工作正式立項,2024年5月完成修訂并一次性通過了標準評審委員會專家組技術評審,今年7月硒蛋白國家標準正式公開征求意見。德源研發副總裁叢欣表示,德源作為國家富硒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專業中心共建單位,全程參與了標準修訂的相關工作。

恩施德源硒材料工程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在進行植物硒肽提取工作。 (資料圖)
一次次立法,一個個標準,標注世界硒都的鏗鏘步履,彰顯著硒產業的十足底氣。
截至目前,恩施累計主導或參與驗證涉硒國家、行業、省級標準11項,發布州級地方標準67項,實現主要作物全覆蓋;申請專利316項,登記科技成果47項、技術合同359項,研發新工藝新產品336項。
涉硒規上企業272家、高新技術企業377家
一片林之茂,始于一片葉;一株 木之成,基于一方土。
2月9日,恩施市崔家壩鎮斑竹園村硒油菜薹種植基地一派豐收景象。村民穿梭田間,熟練地采摘鮮嫩的油菜薹,歡聲笑語回蕩在田野間。
“從2021年到如今,我們在崔家壩鎮發展硒油菜薹2200余畝,年銷售硒油菜薹2000余噸。同時還開發了蓬松可口的硒菜薹小饅頭、泡開就能炒的菜薹干、老壇腌制的酸菜薹等產品,暢銷北京、上海、廣州、香港、澳門等地。”恩施州硒菜苔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王金介紹。
專業合作社、企業、平臺,這些元素的培育是硒產業高質量持久發展的保障。 為此,恩施州委、州政府既為企業優化營 商環境,又為企業提供資源要素。
專業合作社、企業、平臺,這些元素的培育是硒產業高質量持久發展的保障。為此,恩施州委、州政府既為企業優化營商環境,又為企業提供資源要素。
9月26日,位于恩施市龍鳳鎮的湖北省金貝硒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一期工程已見雛形,倉庫、車間、辦公大樓等主體工程均已完成,預計今年底完成生產設備安裝,明年5月投產。
湖北省金貝硒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是恩施市政府引進上市企業長春高新技術產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創辦的涉硒企業,主要從事富硒保健品、飲品、硒藥結合等研發。得益于恩施市富硒產業高質量發展工作專班的全程跟蹤服務,該公司生產基地項目從初步接觸到破土動工僅用1年時間。
在實施基地建設、企業培育等十大領域重點項目中,給予德源公司等涉硒企業設備、科技研發、地標申報、標準化、品牌建設等補貼……培育壯大涉硒市場主體,恩施真金白銀,誠意滿滿。
多措并舉下,十年里,全州涉硒市場主體由400家增至800余家,其中規上企業272家、高新技術企業377家,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51家。

恩施碩品現代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加工車間。 (資料圖)
讓森林里的樹木拔節而長,除了要有政策支持和營商環境優化,還得為科創和銷售打造開放的前沿市場,讓“恩施硒物”加快孵化“出山”步伐。
數據顯示,恩施現有國家富硒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國家富硒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專業中心等6大“國字號”平臺,省級科創平臺9家,建有院士專家工作站18家、省級企校聯合創新中心6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家;連續舉辦九屆硒博會,展會規模、交易總額、客商數量全國領先;完成驗收涉硒科研項目155個,登記硒技術合同359項、成交金額達7.55億元。
同時,聘請李培武院士為首席顧問,與中國科學院、中國農科院等國內外30余家科研院所開展聯合攻關與協同創新,成為全國硒科研“最強大腦”。
硒產業綜合總產值突破1000億元,全國硒區首個
“你們這里也是富硒地帶,要利用好這一寶貴資源,把它轉化為富硒產業。”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湖北代表團審議時勉勵恩施州代表的話催人奮進。
9月12日,宣恩縣椿木營鄉長槽村三組,50畝番茄保溫大棚的果蔬基地,工人正抓緊采摘、分揀,將一箱箱富硒番茄發往香港。
“椿木營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有利于番茄中紅色素和可溶性固形物的積累,使番茄口感更佳,品質更優。今年,預計約有120余噸蔬菜銷往香港。”宣恩縣吉祥家庭農場負責人何國祥說。
今年3月,宣恩縣組織縣域重點企業到深圳市參加“遇見恩施鏈接大灣區”外資外貿項目推介暨蔬菜供港產銷對接活動,宣恩縣的富硒蔬菜贏得客商廣泛好評并簽訂了一批供貨協議。
產業的快速發展不是孤立的,而是有其內在的發展邏輯。
武陵山深處的農副產品躋身“頂流”,奧秘就在一個“硒”字。

恩施市屯堡鄉馬者村富硒茶園。 (資料圖)
2014年,恩施提出“硒+X”理念,十年迭代出60條細分賽道,建成“茶煙菜藥果畜糧蜂”八大主導產業鏈,700萬畝富硒特色基地星羅棋布。
——加工躍升。堇葉碎米薺從“野草”到“芯片”,建成原料基地2000畝;建成多條硒蛋白、硒肽、硒多糖生產線。
——融合延伸。硒康養、硒文旅方興未艾,2024年接待游客1億人次,綜合收入748億元。
——品牌效應凸顯。打造“恩施硒茶”“恩施玉露”“利川紅”“恩施土豆”等區域公用品牌,形成了“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的品牌體系,品牌價值大幅提升,“恩施硒茶”被國際茶葉委員會授予“世界富硒養生茶”稱號,咸豐縣被中國農技推廣協會授予“中國富硒白茶縣”稱號。
——高端渠道全面鋪開。北京、上海、杭州等多個“世界硒都體驗館”同步營業,東湖高新區世界硒都(恩施)體驗館年銷售額破千萬元。
——會展經濟持續放大。九屆硒博會累計開展近100場活動,有40多個國家代表、100多家行業協會及商會、1700多家采購商及投資商參會,300多名院士、專家出席活動。
——科普聲量不斷放大。連續多年舉辦“5·17科學補硒”活動,建設50家科普教育基地,線上線下覆蓋人群超1000萬人次。
鮮活數據勾勒出產業發展的壯闊圖景。2024年,全州硒產業綜合總產值突破1000億元,成為全國硒區首個千億級硒產業集群。
路,越走越寬廣,越走越堅定。魏凱表示,恩施將以第十屆硒博會為新起點,錨定“世界硒谷”目標,到2035年產業規模突破2500億元,構筑全國硒產業高地,讓“世界硒業看中國,中國硒業看恩施”的旗幟高高飄揚。(楊亞玲 田清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