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這五年,是湖北昂揚向上的五年。這背后,是無數荊楚兒女奮斗拼搏的汗水、是全省上下勠力同心奮力建成支點的決心。系列報道《我們的“十四五”》,讓我們把鏡頭對準支點建設一線的普通奮斗者,聽聽他們的“十四五”故事。今天,我們要認識的是回鄉創業的人工智能博士潘新星。
潘新星,人工智能海歸博士,也是眼前這邊水稻田的“當家人”。2020年3月,因父親驟然離世,潘新星做出一個讓人意外的決定,回鄉接棒父親留下的水稻專業合作社。
黃岡浠水縣長福農業產業化綜合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 潘新星:我父親他是一個非常勤奮的人,一頭扎進農村一線,就在農田里摸爬滾打十幾年,他用汗水澆灌起來的事業不能倒。
為了父親的托付,潘新星一干就是5年。記者近日再次見到他時,潘新星正在村委會對接新一批土地流轉的事兒,這幾年,他種植的水稻面積,從5500畝,擴大到1.2萬畝。
黃岡浠水縣長福農業產業化綜合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 潘新星:回來選擇種田,我一直在思考怎么去發揮我的既有優勢,一個很重要的計算機賦能農業的板塊就是,推動數字化農田管理,能夠很有效地解決我們丘陵農田散而小、分布廣的問題。
潘新星口中的數字化農田管理,就是這套“智慧農業大田管理系統”——先用無人機采集病蟲害、作物生長周期等數據,再輸入水稻種植模型的“數字農田大腦”,從而生成出灌溉、施肥、植保的精準決策。現在,潘新星的AI+又延伸到農田以外的地方。
黃岡浠水縣長福農業產業化綜合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 潘新星:這就是我們的云倉,我們的客戶,每一個客戶,基本上都是1萬單以上,每天日發運單。為我們長福的產品服務,又為浠水其它的農產品服務。
去年國慶節正式營業的云倉,主要為中小型電商企業提供貨物倉儲和物流服務。說起云倉,潘新星臉上寫滿了熱忱,但拓展新的賽道,并不容易。
記者:你不怕別人覺得有點脫離主業嗎?
黃岡浠水縣長福農業產業化綜合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 潘新星:那怎么可能呢,我們后面成立的公司,基本上連在一塊,就是圍繞著糧食做的一系列關于糧食發展的全產業鏈企業架構。
記者:為什么不找第三方?
黃岡浠水縣長福農業產業化綜合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 潘新星:找第三方在農村的實踐過程中,其實沒有那么容易,所以還不如自己趟出一個路子來。
潘新星趟的路,還是離不開他所學的專業。眼下,他正在琢磨打造云倉的AI體驗模型,消費者在下單時可以通過AI,走進模擬的農田或采摘園選購。在潘新星的心里,把AI+寫在田野上,是他夢想,也是責任。其實,在湖北,有著一樣夢想的人,還不少。
湖北供銷農服集團有限公司鄂東區域經理 蔡彩瑞:比如說在我們托管的服務點,村里面我們也搞個屏幕,村里面可以直觀地看到他的地的種植情況,用了什么藥,用了什么種子,用了什么肥,上面一清二楚。
黃岡浠水縣長福農業產業化綜合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 潘新星:您這個想法設想在我這做是恰到好處,因為我們現在就正在做這個事,而且整個基礎現在已經鋪起來了。
帶著夢想,潘新星也走出了湖北。去年,他的數字化種田技術接管了湖南寧鄉2000畝農田;前不久,2025年湖北省返鄉創業大灣區推介活動上,他還和深圳華信簽下合作訂單。如今,農業科技日新月異、返鄉創業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在潘新星的家鄉浠水縣,今年以來,已經有2800多人返鄉創業。
黃岡浠水縣長福農業產業化綜合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 潘新星:在農業現代化的路上,我們帶著這樣的一個使命,我覺得它更有干勁,我也相信通過我們這樣的一個種植、養殖、加工、云倉、快遞、電商的這樣的一個整個的全產業鏈覆蓋,我相信在我們偉大祖國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當中,我們一定是可以成功的。(洪亞飛 劉騫 郭裕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