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文旅”,跨越千年的雙向穿越——文化遺產“活起來” 詩中行走畫中游
11月21日,“中國廣電5G+文化數字化”平行會議現場,舉行云計算+大數據、政企業務合作項目簽約儀式。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柯皓 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宇 左晨 通訊員 李娜
戴上VR眼鏡,只需45分鐘,就能穿越至古埃及,登上金字塔頂,沉浸式感受4500年前的文明奇跡。今年的現象級文旅項目——VR探索體驗展《消失的法老》在上海破圈,吸引了業界、學界眾多目光。
5G技術和文化產業的深度融合,還能解鎖哪些新場景?11月21日,在2023中國5G+工業互聯網大會“中國廣電5G+文化數字化”平行會議上,與會專家、學者分享了數字文化和旅游全新的打開方式。
數字資產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沉睡”在千年古籍文獻里的花卉紋,通過數字技術提取、二次創作,成為新潮服裝上的設計元素;
晦澀難懂的簡帛內容,通過數字技術進行藝術化再表達,打造成觸手可及的文化元宇宙場景,可進行多維沉浸式體驗……
眼下,越來越多的傳統文化遺產正通過數字技術煥發生機。
“文化大數據已經觸手可及,文化戰略已經應用落地。”中國公共關系協會文化大數據產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秘書長高凱介紹,借助加工和價值共創,以及資產化確權和登記,轉化為再利用的數據要素和數字資產,文化大數據已經成為一個全新的產業賽道。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內容豐富,現在文化數據交易所的數據體量備貨已經到了百萬級,是發展文化數字產業重要的原創文化數據和素材。
“數據不光要做大,還要更加有智慧。”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副院長王曉光提出了“文化遺產智能計算”概念,希望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前沿智能信息技術,對文化遺產蘊含的信息與知識進行采集、記錄、分析、組織、挖掘、表達、關聯、傳播以及展示活動。
在武漢大學文化遺產智能計算實驗室的文化遺產數字演繹劇場內,借助數據交互大屏,人們就能“走出國門”,世界知名博物館海量精品館藏3D模型可以任意點擊、翻轉,進行無死角欣賞;頭戴VR設備,便能穿越千年時光的“任意門”,走進莫高窟九色鹿的故事,感受奇妙的交互體驗與視覺感官沖擊……
“文化遺產是老祖宗留下的瑰寶,要把科技和文化真正結合起來,讓老百姓看得到、看得懂、看得進去。”王曉光表示,希望通過文化遺產智能計算實現文化遺產的數智化活化再造,成為全景展示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全球影響力的重要保障。
元宇宙開啟“人在畫中游”
在浙江金華萬佛塔景區,用手機掃描萬佛塔,就能觀賞到塔身疊加AR模型后形成的虛擬融合景觀,并與虛擬IP形象“飛天仙女”拍照打卡。走進萬佛塔地宮,佩戴AR眼鏡,壁畫中的人物便徐徐走來,與游客交流互動,更有“飛天仙女”實時講解,讓游客真正體驗“人在畫中游”。
這是數字文旅的生動呈現。金華利用增強現實和空間計算技術,基于5G云XR平臺,實現對萬佛塔實景1∶1建模,通過三維寫實建模、AR云渲染技術,實現虛實疊加,為游客呈現沉浸式元宇宙體驗。
中興通訊XR產品總監江洪峰介紹,借勢元宇宙,科技賦能,助力文博院館、景區打造線上引流、線上線下融合消費、線下元宇宙業務體驗、社交裂變創新業務,建設數字文化體驗區,形成新的IP和熱點,用科技讓文物活起來。
紅色文化資源同樣能搬上“云端”。在中共五大會址紀念館,湖北移動通過5G、VR、直播等技術與紅色文化資源深度融合,讓參觀者步入中共五大會址“平行宇宙”,身臨其境感受革命斗爭的崢嶸歲月。
旅游導覽越來越方便。在武漢市江夏區,烽火通信打造了“一部手機游江夏”特色農耕文旅,吃喝玩樂,說走就走。烽火通信首席架構師胡華介紹,以數字技術為底座,打通鄉村旅游管理、服務、營銷、運營各環節,通過線上線下相融合,實現鄉村文旅輸出方式和管理模式創新。
2021年,河南衛視《唐宮夜宴》成功出圈。在5G+AR技術加持下,14位體態豐腴、憨態可掬、俏皮可愛的“唐朝少女”,重現盛唐繁華。
北京郵電大學博士生導師孫其博介紹,運用5G+技術,結合實時云渲染、VR、裸眼3D、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將構建新的數字文化展示空間,以全新的視角提供沉浸式體驗,全面提升觀感體驗,推動文化產業創新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