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5月20日)下午,湖北省氣象臺發布今年首個高溫橙色省級預警。
湖北省氣象臺2025年05月20日15時20分發布高溫橙色省級預警:
預計21日白天,十堰、襄陽、宜昌、恩施北部、荊門、荊州西部、隨州、孝感、武漢、潛江、天門、仙桃地最高氣溫將升至35℃以上,其中十堰、襄陽、隨州、宜昌可達37~39℃,局地40℃,請注意防范!

防御指南:
1.有關部門和單位按照職責落實防暑降溫保障措施;
2.盡量避免在高溫時段進行戶外活動,高溫條件下作業的人員應當縮短連續工作時間;
3.對老、弱、病、幼人群提供防暑降溫指導,并采取必要的防護措施;
4.有關部門和單位應當注意防范因用電量過高,以及電線、變壓器等電力負載過大而引發的火災,煙花爆竹生產企業按照規定停產。
竹溪縣氣象部門發布最新天氣預報
據最新氣象資料分析,預計本周前期竹溪縣晴熱高溫。最高氣溫升高至37℃左右,氣象干旱將繼續發展。21日夜間至22日受高空槽和近地層偏東氣流影響有小到中陣雨,局部大雨,23日至25日受弱冷空氣影響以多云為主,高溫天氣緩解。具體天氣預報如下:
21日
晴,夜間多云轉陣雨
23~37℃
22日
小到中陣雨,局部大雨
18~30℃
23日
多云到晴
16~29℃
24日
多云
16~29℃
25日
多云局部陣雨
16~29℃
高溫天氣來襲防暑降溫關乎生命安全,關于中暑這份知識貼請一定了解。
千萬別小看中暑!
中暑是指人體在高溫、高濕度、不透風環境下,由于水和電解質丟失過多、散熱功能障礙,導致機體核心溫度過高,引起的以中樞神經系統和心血管功能障礙為主要表現的熱損傷性疾病。
中暑是一種威脅生命的急癥,可因中樞神經系統和循環功能障礙導致永久性腦損害或腎衰竭,甚至死亡。
老年人、孕產婦、孩子、患有慢性病或過分疲勞的人,更容易發生。
中暑有哪些典型癥狀?
1、先兆中暑
在高溫環境工作或生活一定時間后,出現口渴、乏力、多汗、頭暈、目眩、耳鳴、頭痛、惡心、胸悶、心悸、注意力不集中,體溫尚低于38℃,則屬于先兆中暑階段。
2、輕度中暑
先兆中暑未能及時干預則會進展為輕度中暑階段。此階段體溫會升高超過38℃,皮膚感到灼熱,出現早期循環功能紊亂,如面色蒼白、四肢濕冷、血壓下降、心率增快等。
3、重度中暑
出現高熱、痙攣、驚厥、休克、昏迷等癥狀。重癥中暑按表現不同可分為3種類型:
熱痙攣:多見于青壯年,常發生于高溫環境下強體力作業或運動時。意識清楚,體溫一般正常,處理不及時可進展為熱射病。出汗后水和鹽分大量丟失,補鹽不足造成低鈉,表現為軀干和四肢肌肉間歇性痙攣,尤以腓腸肌痙攣為特征,也可出現腸痙攣性劇痛,一般持續3分鐘可緩解。
熱衰竭:常發生于老年人、兒童和慢性疾病患者,可發展為熱射病。癥狀包括高熱、失水過多導致血容量不足。表現為頭暈、眩暈、頭痛、惡心、嘔吐、面色蒼白、皮膚濕冷、大汗淋漓、呼吸增快、脈搏細數、心律失常、暈厥、肌痙攣、血壓下降甚至休克。
熱射病:熱射病是中暑最嚴重的類型。在高溫、高濕或強烈的太陽照射環境中作業或運動數小時(勞力性);或老年、體弱、有慢性疾病患者在高溫和通風不良環境中維持數日(非勞力性),就會出現機體熱應激機制失代償,使中心體溫驟升,導致中樞神經系統和循環功能障礙,出現熱射病。
熱射病還會出現高熱、無汗、呼叫不應,體溫高達40-42℃甚至更高的情況,可能會出現昏迷、抽搐、呼吸急促、心動過速、瞳孔縮小、腦膜刺激征陽性等表現,嚴重者出現休克、心力衰竭、腦水腫、呼吸衰竭、急性腎衰竭、急性肝衰竭等多器官功能衰竭。
一旦中暑,如何急救?
1、先兆和輕癥中暑
一經發現,立即轉移到陰涼、通風環境,去除衣物,口服淡鹽水或含鹽電解質飲料,用濕毛巾擦拭全身降溫后即可恢復。對于不能配合飲水、意識不佳者送醫,可入院靜脈補液。
2、熱痙攣
按照以上的先兆和輕度中暑救治方法初步處理后及時送醫,補充足量糖鹽水,緩慢拉伸、按摩揉捏痙攣肌肉,起到放松肌肉作用,并可應用解痙止痛藥物。
3、熱衰竭
使中暑者平臥,抬高下肢,并按照以上的先兆和輕度中暑救治方法初步處理后及時送醫。及時快速降溫、補糖鹽水,恢復血容量,謹防低血壓,保證重要臟器血供。
4、熱射病
現場急救處理后及時送醫,給予吸氧、降溫。降溫速度與預后密切相關。體溫越高、持續時間越長,組織損害越嚴重,預后也越差。應在1小時內降至39℃以下。可采用冰帽、冰毯、冰袋放置大動脈處(頸動脈、腋動脈、股動脈、腘動脈等)幫助降溫。
什么是干旱?
干旱有哪些危害?
快來學習抗旱小常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