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峰鎮將農民素質的提高、收入的增加、居住環境的改善作為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點,扎實練好“內功”,農民幸福指數得到大幅提高。
強素質,培育新型農民。農民素質的高低決定著新農村建設進程的快慢,建設新農村,首先要有高素質的農民作支撐。為此,該鎮以遠程教育、農家書屋、文化廣場、科技下鄉為陣地,從種、養、加、農、工、貿等多方面入手,對農民進行了系統培訓,使65%以上的農民掌握了2—3項致富技能,50多名農民進入了“鄉土人才庫”,100多名農民成了農家養殖、種植技術的行家里手。
重技能,增加農民收入。該鎮黨委政府“因市利導”,積極扶持鼓勵有一技之長的農民在“一村一品”上大做文章,使得中梁的茶葉、鄧家壩的貢米、鷹咀石的山羊、梅探溝的大棚蔬菜、廟耳溝的花卉盆栽等特色生態品種成了搶手貨,把中峰打造成了正宗的竹溪“米袋子”。
保健康,改善民居環境。為消除農村“柴草亂垛、垃圾亂倒、糞土亂堆、污水亂潑、畜禽亂跑”的臟、亂、差現象,讓廣大農民吃上“放心水”,走進“衛生間”,用上“節能灶”,展示“新風貌”,該鎮積極實施了以改水、改廁、改灶、改圈為核心的“生態家園富民工程”及“清潔家園活動”。截至目前,已有10個村完成了舊房改造,28個村完成了改廁、改圈、改灶任務,并配齊了垃圾筒、垃圾中轉箱,同時每村固定了環衛工人,制定了環境衛生長效管理機制。
全鎮28個行政村基本實現了村村通水泥路、通自來水、通電話、通有線電視,達到了庭院凈化、道路硬化、村莊綠化、街道亮化的治理目標,民居環境明顯改善。 (湯云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