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中峰鎮將人居環境整治作為重大民生事項和發展工程,深入開展“人居環境整治百日攻堅行動”,以環境改善促風貌提升、以實干擔當促作風轉變、以全民參與促治理升級,為鎮域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環境基礎。
環境美、生態好,為群眾幸福“加碼”。牢固樹立“環境就是民生”理念,將環境改善作為提升群眾幸福指數的關鍵抓手。一是強力“治亂”,規范占道經營30余處,拆除違規破損廣告牌80個、亂搭亂建20余處,鎮容村貌煥然一新。二是源頭“治污”,實施流域綜合治理等項目,鋪設污水管網10余公里,新建溢流堰7座、生態護岸4公里,污水收集率達85%,有效守護碧水清流。三是精心“治綠”,建設公路綠化帶1.2公里,新增景觀花箱150余組,補植月季等花卉苗木500余株,不斷厚植生態底色。
鄧家壩村駐村干部肖沁锜深有感觸:“得益于水美鄉村等項目實施,昔日的河堤破損、雜物堆積景象徹底改觀,如今河暢岸綠,成為村民休閑垂釣的好去處。更令人振奮的是,村內產業路、庭院整治等項目成功納入省級美麗鄉村片區建設,村民對未來美好生活充滿期待。”
干實事、解民憂,為干部作風“淬火”。以“干部素質提升年”為契機,將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作為年輕干部踐行群眾路線、錘煉過硬作風的實踐平臺。領導班子率先垂范、靠前指揮,組建由鎮村干部、公益性崗位、志愿者及群眾共同參與的整治隊伍。聚焦群眾反映強烈的“臟、亂、差、污”問題,以攻堅克難的精氣神,累計整治亂堆亂擺點位420余處,清運建筑廢料280余方,高效解決民生實事61件,讓整治成效可感可及。
甘家嶺村甘大娘對此贊不絕口:“反映家門口雜物堆積的煩心事后,鎮上年輕干部次日便協同村干部幫我清理得干干凈凈,政府真心實意為民辦好事,環境清爽了,心情也舒暢了。”
干部帶、群眾動,為鄉村治理“增效”。創新方式方法,激發內生動力,實現從“干部端菜”向“全民動手”的治理模式轉變。綜合運用戶院會、主題黨日、微信群等多種載體宣傳動員,發揮“干部+黨員+中心戶長”示范引領作用,融入“積分制管理”“小手拉大手”等有效形式,充分調動村民參與積極性。著眼長效常治,構建“問題發現-立行立改-效果評估-持續提升”閉環管理機制。結合“六無鄉鎮”創建,出臺《中峰鎮廢舊塑料兌換獎勵辦法》,新建廢舊塑料回收屋1處,推動環境治理常態長效。
水清則茶韻,土沃則稻香。下一步,中峰鎮將持續深化“千萬工程”經驗運用,下足繡花功夫,將人居環境整治深度融入鄉村振興大局。以打造“茶山稻海映畫卷、美麗庭院成風景”的宜居宜業美麗鄉村為目標,努力讓優美環境轉化為發展動能、惠民福祉,為加快“一城四地”建設貢獻強勁的中峰力量。(黃承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