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以來,為深入落實省委、市委和縣委以共同締造為載體深化實踐活動有關要求,全縣各地扎實推進共同締造試點擴面提質,規范試點擴面方法步驟,廣泛動員干部群眾參與,涌現出一批典型事例和特色經驗做法。11月26日起,竹溪縣融媒體中心全媒體欄目《共同締造試點行》,將對全縣320個行政村(社區)的共同締造試點做法進行集中展示,為共同締造試點擴面提質增效貢獻智慧和力量。
中峰鎮樟扒溝村3組:自籌修路不等不靠
樟扒溝村,位于中峰鎮西南方。和許多村子一樣,村民大多在外發展,村里有230戶人家,常住人口約720人。試點工作開展以來,工作組以改善村民身邊、房前屋后人居環境的實事小事為切入點,發掘群眾骨干,發揮主體作用,以設立議事機制匯聚民心良策,以民生項目建設惠及群眾百姓,引導、激勵村民積極參與“共同締造”,共同繪就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的新畫卷。

一次會議“凝聚”民心
自2019年樟扒溝村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后,樟扒溝村的人居環境迎來了很大的變化,但是也有極個別遺留問題:位于三組劉仁香門前公路邊有一塊荒地,面積不算大,但是處在公路的拐角處,從上向下看是一片盲區,對行人行車有一定的影響。“這塊泥巴地,下雨天車子陷進去根本走不動”“有時候開車看不見,不注意就走歪了。”說起這塊地,村民都在抱怨著,眼看著日子越過越好,坑洼不平的泥巴路成了大家的一塊“心病”,把這條路修好越發成了村民們最殷切的期盼。

群眾的訴求就是“哨聲”。會后,帶著村民們的殷切期盼,樟扒溝村共同締造工作組和三組村民理事會組織召開多場戶院會、夜話會共同商議修路事宜,做到問計于民、問需于民,廣泛傾聽群眾意見,將村民們說的泥巴路硬化工作提上議程。
經過多次開會討論,大家一致同意對原有道路適度擴寬、硬化,既滿足村民日常需求,又占地少。但是修路最令人頭疼的便是“誰來出資,誰來出力”的問題。“我們自己出資出力,村里幫忙出點水泥、石子,這條路我們大家就能修好!”三組的幾位中心戶長來到村委會,主動表明態度,在他們的帶領下,多名村民也受到鼓舞主動加入。
一條道路“匯聚”民力
在村民理事會和黨小組牽頭下,三組村民決定通過募捐的方式解決困難,募捐采取自愿的方式,捐款金額不限,有錢出錢沒錢出力,自愿參與,不作任何強制要求。在聽到募捐修路的消息后,村民們反響熱烈,紛紛向村委會報名捐款,不僅是本組的村民,就連其他組的村民也紛紛來“湊個熱鬧”,短短5天便完成自籌資金3000余元。在村務監督委員會的監督下,村“兩委”嚴格按照“四議兩公開”程序,公開財務,專款專用。在群眾的期盼與支持下,9月10日,道路硬化項目正式開工,村委會幫助請挖機、提供部分沙石料,村民們也紛紛以各種方式支持道路建設。村民劉義朋、劉仁隆等利用休息時間主動投工投勞,劉仁合主動邀請大家修路期間在他家吃午飯,幾位中心戶長共同擔任項目監管,實時跟蹤項目進度、質量監督。10月2日,項目正式竣工,走在新修建的水泥路上,三組村民吳豐芳樂呵呵地說道:“這條路修好了,我騎車再也不怕摔跤了,通向家門口的幸福越來越多,在這兒生活越來越有奔頭。”這條連接村“兩委”與群眾的“幸福路”在大家齊心協力下修繕完畢。

一張藍圖“聚焦”民生
干部群眾齊發力,道路修到哪里,大家就跟到了哪里,扛水泥、攪拌沙土,為道路建設盡自己一份力。看著硬化完后的平坦道路,大家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這條出行路、致富路是我們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每個人都應該自覺維護它。”老黨員劉仁忠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理事會同村民們共同商議,后期將開展全村范圍內的公路養護認領,對各自責任路段進行日常保潔、管護,提升建設共管質效。讓每個村民都能在共同締造中找到位置,做到人人有責,人人盡責。

道路通,民心通,樟扒溝村以此次交通條件的改善為契機,堅持黨建引領,扎實推進民生工程,運用“五共”理念,發揮群眾主體作用,激發群眾參與共同締造、建設和美鄉村的積極性,把“村民想要的”和“村里想做的”有機結合起來,做到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實現村民由“旁觀者”向“參與者”轉變,民主決策從“聽你講”到“講你聽”的轉變,不斷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攜手共創經濟強、村民富、環境美的田園新藍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