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以來,為深入落實省委、市委和縣委以共同締造為載體深化實踐活動有關要求,全縣各地扎實推進共同締造試點擴面提質,規范試點擴面方法步驟,廣泛動員干部群眾參與,涌現出一批典型事例和特色經驗做法。11月26日起,竹溪縣融媒體中心全媒體欄目《共同締造試點行》,將對全縣320個行政村(社區)的共同締造試點做法進行集中展示,為共同締造試點擴面提質增效貢獻智慧和力量。
中峰鎮廟耳溝村3組:以群眾為念,變“百家愁”為“百家歡”
平坦寬闊的馬路,如詩如畫的稻田,整齊劃一的樓房……走進中峰鎮廟耳溝村,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幸福新村的美麗畫卷。

廟耳溝村三組共有54戶246人,其中,黨員4人、留守婦女14人、留守兒童10人,留守老人占比超過85%,農貨銷售難,經濟來源單一成了該組群眾的“心病”。為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廟耳溝共同締造試點搶搭互聯網發展快車,開展助農直播帶動群眾增收,群眾從“出題者”轉變為“答題者”,獲得感、幸福感、滿足感顯著增強,共同締造試點成效顯著。

決策共商
小點子生成大智慧
“我們娃兒也常年不在屋,屋里頭這么多泡菜,我們老兩口咋吃得完哦!”“我們屋這多好的洋芋干、干腌菜,我們吃不動,雖然有時候也拿到城里賣,但是現在人上歲數了,腿腳不方便,也賣不了多少,最后都糟蹋了。”工作組組長蘇方婉在梳理幾輪入戶走訪群眾反饋問題時發現,周金秀、劉秀琴等23戶群眾反映“家里有富余農產品,想賣又沒有銷售渠道”。

工作組針對這一問題,先后組織村“兩委”干部和村民理事會成員召開3次碰頭會,并以入戶走訪、線上調查、群眾院壩會等形式與群眾商討10余次,最終大家的目光聚焦到村書記陽金剛身上。原來,陽書記經常在抖音直播間宣講政策、開群眾會,有一定的影響力,不少群眾覺得依托他這個平臺探索“網上銷售”新路徑,是解決農副產品“銷售難”的不錯辦法。

干群聯心
小人物凝聚大能量
如何確定產品種類、保證品質?在理事會的引導下,一組試點迅速自發成立直播助農協會,村黨支部書記陽金剛搖身一變帶貨主播,村民理事會成員變身質檢員,提供村民貨源信息,嚴格把關產品品控,婦女同志、留守老人自發成為銷售員,舉牌為農副產品“代言”,凝聚發展合力。

每次“金剛優選”助農直播現場,試點群眾圍在陽書記周圍,跟著書記一唱一和,共同售賣自家農產品。短短兩個月時間,“金剛優選”助農直播已幫助三組群眾銷售142單、增收1.31萬元,同時帶動本村及其他村群眾銷售農產品3269單、讓群眾直接獲利近20萬元,試點蹚出的致富路越走越寬,群眾的錢包鼓了,參與基層治理的勁頭也更足了。

村組聯治
小村莊煥發大氣象
“我常年在外打工,平時對家里人生活狀況了解得不多,現在經常能在直播間里看到老母親的身影,知道她最近的生活狀態還不錯,我也就放心了。”廟耳溝三組村民小敖在評論區說。

共同締造活動不僅是一種社會治理的創新實踐,更是一座連接情感與責任的橋梁,通過找準他們的“急難愁盼”,凝聚在家的群眾,發揮他們主體作用,共謀共建共享,實現鄰里互助。同時,巧妙地關聯在外務工的子女,通過微信群交流、直播間互動等方式,讓他們即使身處異地,也能時刻看到家人的生活動態及家鄉的變化,激發他們對家鄉的熱愛和對共同締造活動的參與熱情,還拉近了干群關系,構建了一個互信互助、共建共享的良好社會氛圍。

目前,廟耳溝村通過三組試點建立完善村組聯治、人居環境共治、白事“一頓飯”等群眾叫好的機制體制,引導成立婦女小組、護水志愿服務隊等群眾組織,越來越多的群眾正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共同締造活動中,形成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的良性循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