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竹溪縣中峰鎮積極探索源頭“減量化”、過程 “資源化”、終端“效益化”的“三化”治理新模式,為農業可持續發展開辟出一條嶄新道路。
源頭 “減量化”,筑牢污染防控堅實根基。
大力推行有機化生產,創新采用“有機稻-綠肥(紫花苕子)”輪作模式,實現“綠肥+生物有機肥”有機化生產2300余畝,土壤肥力大幅躍升。依托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項目建設,在鎮貢米基地精心打造生態攔截溝、生態脫氮溝等示范工程長達4000 余米,確保自然污染源得到長效凈化,實現“肥水”減“肥”。此外,創新病蟲害防治手段,自制“苦楝液”“大蒜?醋液”等植物源藥劑,有效防治二化螟、稻瘟病等有機稻主要病蟲害。同時,普及推廣物理生物殺蟲技術,安裝捕蟲器200余個、太陽能燈41盞輔助防治,并運用無人機飛防噴灑生物農藥,穩步推進農藥減量化進程。
過程 “資源化”,實現廢物高效合理利用。
對小流域治理范圍內的200余戶農戶統一進行改水改廁建設,大力推廣沼氣利用技術,通過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極大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依托配套項目實施1000余畝茶園PE防草布應用示范,每畝減少除草成本500-600元,有效減少了化肥農藥使用量,降低了地膜“白色污染”。通過“就地粉碎還田”“生物質顆粒制碳”“中觀肥廠加工”三個“一批”方式,實現全鎮6000余畝秸稈無害化處理全覆蓋,合理利用了秸稈,并有效減少大氣污染。
終端 “效益化”,打造綠色產業強勁引擎。
以產業融合為途徑,全力推進種植業與養殖業協調發展,建設茶葉、中藥材等生態產業基地達100余萬畝,促進農業綠色低碳轉型。建立“企業+農戶”利益聯接機制,示范推介“有機化+標準化+生態化”生態農業種養技術模式。在貢米基地建成100畝“有機稻-羊肚菌”輪作種植基地,100畝有機稻-黑斑蛙、草魚共生種養基地,50畝有機稻-螃蟹共生種養基地。同時,建成“豬-沼-茶”循環農業示基地3家,“豬-沼-糧”循環農業示范基地4家,有效提升了農業的綜合效益。聚力培育“有機綠色+”新品牌,嚴格執行國家標準,對農業產品進行精心加工包裝銷售。有機竹溪貢米通過有機認證,竹溪大米、魔芋面條通過綠色認證,羊肚菌、魚、蟹、蛙達到綠色品質,生態品牌農產品暢銷省內外。
中峰鎮的“三化”治理新模式,為農業綠色轉型樹立了典范,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蓬勃活力。(關寶 葉青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