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時節,走進中峰鎮灌溝村四組,只見千米機耕路橫穿直上,溝渠管道交織田間,稻苗玉米綠意盎然,一派生機勃勃的田園風光。
“很難想象,一個月前,這里的田地還是‘支離破碎’,村民種地收糧全靠肩挑,一到下雨,坡陡地滑,無處下腳,村民沒少吃苦頭,現在新路修好了,再也不怕下雨了,種地終于可以用上四輪車了,這是功在千秋、利在萬代的事情。”灌溝村四組一村民說道。
據了解,灌溝村書記何衍江經常飯后遛彎同村民閑聊,2023年,有村民反映組內路況問題,何衍江當即到實地了解情況,發現早年修建的水泥路早已坑坑洼洼布滿青苔,而且異常陡峭,距離又遠,非常不便于村民干農活,隨后,何衍江將情況反映至鎮政府爭取項目,主動對接各部門到實地考察,同時召集村民共同規劃線路,最終確定在田地中間修建一條機耕作業道。
出乎意料的是,涉及占地的22戶農戶、約18畝地,無一人索取征地補償,紛紛表示:“修路是好事,政府不讓我們出錢已經很好了,我們更不能要征地費,反而我們應該出工出力,自行將地里種的糧食移走,讓施工隊盡快施工。”
2024年8月,在縣委、縣政府的關心下,鎮村合力建成了一條長約1.5公里、寬8米的機耕作業道,打通了農機“最后一公里”,使原來無法使用機械化作業的180畝農田開始實現機械化作業,解決了制約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瓶頸”問題,為農村生產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奠定了堅實基礎。(陳米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