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新聞網訊(通訊員趙昌忠、周軍)“以前,村里到底有多少錢、有哪些財產,村民都不知道。現在都登記了,還公布,跑也跑不掉,村民心中都有了一本‘明白賬。’”談到村務公開,蔣家堰鎮黃石頭村文書華先奎對筆者如是說。
現在,走進蔣家堰鎮的每一個村,都能看到村務公開欄,村“兩委”人員構成、低保戶補助名冊、扶貧救災救濟資金發放、村公益事業建設,資金、資產、資源及收支等各項數據分門別類、一目了然。
近年來,蔣家堰鎮全力打造“陽光村務”,緊緊圍繞政策、收費、政務等方面熱點,按照行為規范、公正透明、勤政高效、清正廉潔的工作要求,創新行政管理方式,進一步加大村務公開工作的推進力度,充實公開內容,創新公開方式,不斷增強執行力、公信力,依法保障村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同時堅持把農村“三資”清理作為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一項重要整改內容,通過清理規范、查處案件和建章立制,切實讓“三資”在陽光下運行,有效將基層黨風廉政建設引向深入,促進了農村社會和諧穩定。
將“三資”家底曬出來
“我們村的山塘,一年承包費是多少,不是很清楚。”
“一年的村級收入和支出公示的不很具體。”
“這次村里重大項目的招投標過程是什么樣的?”
僅2015年,涉及“三資”方面的問題就達27件。過去“三資”底數不清,管理不透明,“要通過清產核資來厘清農村集體‘三資’底數,確保產權明晰,讓老百姓人人心中有數。”
去年7月,由鎮紀委牽頭成立農村“三資”專項清理領導小組,各村成立相應清理小組,并通過舉辦清產核資業務培訓,提高業務水平。在村級,聘請村民代表參加清理工作,保障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同時,按照“核對查實、造冊登記、公示確認、歸檔上報”等程序,各工作組進駐村組,對2011年以來集體“三資”存量、結構、分布和運行情況進行全面清查。截止目前,全鎮32個村(場)均完成賬務資料整理及資產資源盤點,并進行了公示。
通過清理,一些多年來無人管理的集體資產資源,大到荒地、山林、山塘、房屋,小到電視、電腦、喇叭、圖書、桌子、椅子都被一一登記造冊,理順了權屬。一股清理規范農村“三資”的務實清廉之風,在蔣家堰大地掀起。
把“紀律紅線”畫出來
隨著“三資”清理的深入開展,一些村隨意處置集體資產資源、“賬外賬”等問題逐步浮出水面。對此,蔣家堰鎮及時制定相關規定及措施,為規范農村“三資”管理畫出了一條條紅線。
各村未納入村賬鎮代管的集體資金余額,必須全部上繳鎮財政所;各村通過其他渠道獲取的各種款項收入,必須在3個工作日內將所收款項存入村賬鎮代管賬戶,嚴禁以收抵支、坐收坐支。
村集體資產的購置維護、報廢及承包、租賃、出讓,須經村“兩委”成員討論研究通過,并報鎮分管領導審批后方可實施。
為增強執紀監督的震懾力,蔣家堰鎮對極少數侵占集體資金的人員嚴肅處理,絕不手軟。據了解,截至目前,該鎮共查處涉及“三資”問題案件7件7人,已結案4件,3人受到黨紀政紀處分。與此同時,著力抓好“三資”監管平臺建設,對村級“三資”實行統一記賬、統一管理,并完善村級民主理財小組,定期開展“三資”管理檢查,村級各項開支必須經村民主理財小組審核同意。
該鎮還通過蔣家堰鎮政務網,建立村級“三資”管理專頁,實行定期公開、分期公開、隨時公開相結合,強化各個環節監管,促成“三資”運行步入規范化軌道。
讓“廉政清風”吹起來
“以前村里的家底別說群眾不明白,連我們村干部也不是很清楚,通過這次‘三資’清理,‘賬單’清楚了,干部清白了,百姓心里清爽了,干群關系和諧了。”龍堰村支部書記袁金魁如是說。
和袁金魁的感受一樣,蔣家堰鎮清理和規范農村“三資”管理,取得了村民群眾放心、村干部省心、聯村干部安心的良好效果,促進了農村的和諧與穩定。
蔣家堰村是集鎮中心村,人口多,情況復雜,伴隨集鎮發展,村里集體收入也不斷增加,由于缺乏有效監管,財務開支不透明,群眾有意見。“三資”清理工作啟動后,該鎮從國土、民政、財政所等鎮直部門抽調人員組成工作組,對村里多年來的財務收支進行清理,化解了群眾矛盾糾紛。
隨著“三資”家底的公開、違紀案件的查處和規章制度的出臺,鎮村干部普遍感受到基層穩定了,工作壓力小了,大家安心了。
“過去很多群眾懷疑村干部手腳不干凈,甚至認為自己該得的沒得到,進而引發矛盾糾紛。”現在通過清產核資并對農村“三資”進行規范管理,不但給百姓一個明白、還干部一個清白,而且今年以來,全鎮沒有出現新的涉及“三資”問題的信訪舉報,一些老信訪問題也息訪了。
“三資”清理的深入開展,猶如陣陣和煦春風,吹開了“廉政之花”。如今,蔣家堰農村正氣濃了,干部作風更清廉了;群眾心順了、發展勁頭更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