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蔣家堰鎮貓子溝村3組的小河溝里早已聚集了一群忙碌的身影,清河道、除雜草、拾垃圾的守水護水志愿者們用行動打破了村莊的寧靜。這生動的一幕,正是貓子溝村幫扶單位縣委老干部局與村“兩委”聯合開展“共建文明竹溪河”活動的縮影。
在全國生態環境日到來之際,縣委老干部局負責人帶隊,到幫扶村貓子溝村開展巡河巡庫及守水護水環保志愿服務。活動現場,駐村聯村干部、村級保潔員、村“兩委”成員與部分學生志愿者分工協作,不僅細致清理沿岸垃圾,還面向村民開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宣講與防溺水知識普及。值得一提的是,駐村工作隊與村“兩委”還借此契機,為村里今年考取一類大學和正取一中的優秀學子集中頒授助學金,讓文明新風與助學暖流在村莊交織涌動。
近年來,貓子溝村錨定“生態+”發展路徑,以深化“文明河流”建設為抓手,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鄉村振興的實踐中書寫出動人篇章。
生態為基,筑牢綠色發展底色。大力推進水美鄉村建設,累計維修山塘3口、疏浚河道105米、修建生態河堤135米、完成生態修復3處,同時黑化通村公路4公里,讓鄉村在守護生態中煥發新顏。
產業為骨,激活富民增收引擎。確立了以茶葉產業為核心的發展方向,深耕茶梨林果間作模式,通過盤活村級資源,引導更多農民參與“三變”改革(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依托現有的300畝茶園、200畝優質梨園,積極爭取茶果間作示范項目支持,成功擴建梨園100畝,使梨園總規模達到300畝,實現果農人均增收3500元,讓產業發展的紅利真正惠及村民。
文化為魂,厚植鄉村文明根基。始終秉持尊師重教的傳統,注重培育孩子的文化素養,同時大力傳承竹溪民俗與耕讀文化。在良好風氣的滋養下,村里涌現出李澤錦、曾青英等一批寒門學子,他們勤學奮進的事跡成為全村“勤學持家”的生動典范,讓文明鄉風在潛移默化中代代相傳。
人才為本,積蓄持續發展動能。自2022年起,本村成功人士牽頭建立愛心助學基金庫,每年對考上一類大學和考取竹溪一中的優秀學子給予獎勵,累計已為17名學子發放助學金2萬余元。此外,村里常態化開展“中華魂”“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時代新人”等主題活動,同步推進家風家教傳承、贈送體育用品等關愛下一代工作,為鄉村發展儲備人才力量。
“如今走在貓子溝村的村道上,山水林田路配套日益完善,‘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的生態圖景已然成形。在服務全省支點建設的進程中,貓子溝村正以實干姿態貢獻著自己的力量?!笨h委老干部局駐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長沈艷軍表示。(王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