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山含黛,霧鎖春山。在飄石巖山腳下的蔣家堰鎮貓子溝村田野上,一片片剛嫁接好的梨樹整齊地排列著,在春風里露出嶄新的笑容。
貓子溝村共201戶793人,山場遼闊、群眾居住分散,經濟收入靠打工為主,群眾增收門路少。近年來,縣委老干部局駐村工作隊針對村情,決定大力幫扶發展生態農業。依托本村致富能人李代春成立福貓生態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在村集體原有的600余畝茶園的基礎上,采用茶果間作模式,套種梨樹1000多株。2021年,千余株梨樹開始掛果,當年產梨8000余斤,創收4萬余元。2022年,在嚴重旱災的影響下,梨園產梨1萬余斤,收入近6萬元。同時,合作社還在梨園開展林下養雞,年底1000余只石門土雞出籠創收10余萬元。

“我們梨個大核小,含水率和糖份高,口感上佳,上市以來,頗受消費者喜愛,每逢開園時節,訂單和聯系采購的客戶絡繹不絕。”業主胡金立介紹,2023年,黨的二十大進一步描繪了鄉村振興的宏偉藍圖,我們還準備進一步擴大梨產業,助力鄉村振興和農民增收。
為支持產業發展,該村計劃把全村的閑置土地都流轉出來用于發展豐水梨種植產業。為改進果子口感,擴大種植規模,增加產量,2月15日以來,合作社特意從丹江口市請來4名專業技術員為已培育的7000株梨樹苗開展嫁接,一周后將全部嫁接完畢,兩年后就可以下地栽種270余畝的面積。
在幫助發展新興產業的同時,工作隊進一步優化傳統優勢產業,計劃近期對全村600多畝茶園開展全面管護和補苗,這樣一來,村民在產業方面的務工收入將達到50萬元以上,農民足不出戶就能掙到錢。
“下一步,要對現有產業提檔升級,同時,緊緊圍繞共同締造‘五共’理念,通過群眾會、院落會、小組會,加大宣傳教育,引導群眾參與到鄉村振興產業發展中來。”縣委老干部局主要負責人表示。(王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