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竹溪縣豐溪鎮著手抓好豐溪本土文化,深入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促使非物質文化得到保護和傳承,給豐溪旅游業進入快車道奠定了物質基礎。2012年由縣文體局和豐溪鎮申報的《竹溪蒸盆》已順利通過市級驗收,被列為十堰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作為“竹溪蒸盆”系列之一的“豐溪蒸盆”用料考究,工序繁雜,選材要求苛刻,做工精細嚴密,集色、形、味于一體,既賦予了深刻的內涵,又具有很高審美食用價值,極大地滿足了人們的生活需求。在千年的傳承中逐漸形成豐富和合理,因此豐溪蒸盆這道傳統地方菜肴具有極強的生命力,使之代代相傳,集中體現了山區人民的審美水平和生活取向,好客的豐溪人在招待客人時,在席面上素有“四大”、“六小”、“八拼盤”中間放個“黑頂罐”之說。這里的頂罐(四只腳的盆)便是“蒸盆”。蒸盆的湯清澈透明,如一池靜水;味清香純正;色有紅、黃、青相綴其間。
在豐溪蒸盆制作群體中,有近半數以上的直接或間接傳承人年齡趨于老化,且隨著現代飲食文明簡化過程,真正做得好豐溪蒸盆的人,已為數不多,這些亟待挖掘、搜集和搶救。
今年以來豐溪鎮開展的“四好活動”,“豐溪好味道”就是其中之一,鎮政府成立專班挖掘、搜集、整理非物質文化遺產;聘請已健在的傳承人當師傅,起到傳幫帶作用;組織各餐飲業主學習烹飪技術,使頻臨失傳的豐溪蒸盆制作技術發揚廣大。經過培訓,截止目前已有57人得到真傳,已熟練掌握了蒸盆制作技術,十二家餐館把“豐溪蒸盆”作為主打菜肴,多次迎接來豐溪的遠方客人,受到一致好評。(鄧才明)
圖為4月20日傳承人黃立友正在給學員謝盛鳳傳授豐溪蒸盆制作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