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竹溪縣豐溪鎮的青山翠谷間,91.1%的森林覆蓋率不僅孕育著生態寶藏,更涌動著產業振興的春潮。面對林下經濟“技術弱、鏈條短、人才缺”的痛點,鎮黨委充分發揮基層黨建引領作用,創新搭建“黨建 + 產業”服務網,將組織優勢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發展動能,為四類群體精準施策、靶向發力,成功開辟出一條從“綠水青山”通往“富民金山”的紅色發展之路。
“技術 + 訂單”雙輪驅動,讓種植農戶“有底氣”。按照黨委統籌、支部帶動、企業聯動的多元協同路徑發力,以“支部聯產業、黨員聯農戶”的思路,一方面以“支部+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創新推行“訂單保底收購”機制,與種植戶簽訂收購協議,為農戶收益上好“保險鎖”,打通單一散戶農產品銷售渠道梗阻,另一方面,激活無職黨員活力,挖掘黨員中的產業能人為農戶一對一開展種植技術培訓,實現聯農帶農致富增收。這一雙重保障舉措,徹底消除了農戶的后顧之憂,點燃了藥農們的種植熱情,越來越多的農戶踴躍投身到林下中藥材種植事業中來。
“硬件 + 品牌”雙重賦能,讓小微企業“走出去”。為攻克合作社與小微企業面臨的初加工環節能力欠缺、品牌市場影響力不夠強勁的困境,豐溪鎮積極作為,打造了中藥材種苗繁育中心、中藥材加工車間、涼橋村中藥材種植產業園等一批產業鏈條化藥材基地。通過科技賦能,搭建“生產、培育、銷售”環環相扣的產業協同共進模式,從源頭把控產品質量,穩固市場競爭力,成功補齊了產業鏈的關鍵短板,顯著提升了產品附加值。與此同時,該鎮大力推進“道地藥材”品牌認證工作,積極搭建合作橋梁,攜手湖南正清制藥設立科研站,首批“野轉家”青風藤種植面積達200畝,技術攻關取得重大突破;與市農科院合作培育的高產新品黃連也成功突破技術瓶頸。此外,全力推進“豐溪天麻”地理標識產品認證進程,用心擦亮地方特色品牌。在“硬件+品牌”的雙重賦能下,合作社與小微企業成功突破發展瓶頸,踏上品牌化、規模化發展的新征程,市場競爭力得到大幅提升。
“資源 + 機制”雙管齊下,讓閑置資源“再利用”。創新實施“13345”黨建工作體系,打造村級黨組織“五天工作法”實踐樣板,鼓勵村干部帶頭發展產業,聯農帶農,致富增收。針對村集體經濟組織林地閑置、收益低迷的困境,探索推行農村“三變改革”,以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為紐帶,強化利益聯結,以做大強村公司為支撐,拓寬增收渠道。全鎮17個村集體經濟收入全部突破10萬元,其中3個村超20萬元。豐溪鎮下壩村依托“保底分紅+補貼分紅+收入分紅+勞務分紅”四種分紅途徑,每年可為村集體增加純收入20萬元以上,農戶每年增收近5000元。
“技術 + 模式”雙輪推進,讓轉型農戶“有路子”。為助力生計不足的轉型戶實現可持續發展,豐溪鎮黨委堅持黨建引領,以“技術賦能+模式創新”為雙輪驅動,推動形成了“林藥、林蜜、林菌”,“木本+草本”復合業態,量身定制林藥復合種植技術方案,提供播種、育苗、產收全環節技術指導,并構建“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在守護綠水青山的同時,開辟出一條“林下生金”的可持續增收新路徑,實現了生態修復與生計改善的深度融合,為生態脆弱區的轉型發展樹立了典范,走出了一條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的新路子。
如今的豐溪鎮,天麻破土、黃連生金、青風藤蔓連成產業振興的綠色圖譜,昔日的寂靜山林正涌動致富春潮。未來,豐溪鎮將以“產學研用”融合為引領,讓豐溪本草香飄四海,為山區鄉鎮振興書寫可復制、可持續的“綠色答卷”!(師梅婷 劉佳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