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豐溪鎮針對轄區內社會治理領域的陳規陋習問題,積極出臺《豐溪鎮人民政府關于印發<豐溪鎮倡導人情新風、推動移風易俗、弘揚文明風尚活動方案>的通知》,引導各村選舉成立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村民議事會及環境理事會(以下簡稱“四會”),自主、合作共議大力推行厚養薄葬、簡喪治理,協商共謀、環境整治等各項工作,進一步提升鄉村治理效能,打造農村全新風尚。

集體共議,議出富生活。“觀音套上面那條產業路,我們老百姓一直都想修起來,修起這條路是我們幾代人的愿望,現在終于是成功解決了。”近日,在周家壩村村民議事會上,該村烤煙大戶廖祖國有感而發。據悉,為能夠建好這條惠及全村的“產業致富路”,村“兩委”成員與二組村民小組理事會合力共謀,深入村民家中進行溝通工作,不斷入戶做思想工作,給周邊群眾話家常。經過多次入戶溝通,村民表示愿意出讓自己的山林、屋場和青苗用于修建產業路,如有需要也可以為修路出工出力。在村民議事會的作用下,修建這條產業路時出現的工程阻礙問題就此解決。遇事一起議,做事一起干,眾志成城干大事,美好鄉村愿景在村民心中激揚,幸福鄉村生活在群眾手下締造,全新鄉村風尚在百姓之間養成。

集體共管,管出新天地。8月初,普嶺村小組理事會在走訪交談中,敏銳地捕捉到了群眾的訴求——安置點居住人數較多,環境衛生有待進一步提升。在得知相關訴求后,理事會成員立即將這一情況告知了理事會會長和其他成員。大家迅速商議,一致決定在村內組織一次群眾廣泛參與的環境衛生大整治活動。說干就干,在理事會的組織發動下,居住在安置點周邊在家群眾集體響應,協同合作,經過一上午的辛勤勞動,3處衛生死角得到徹底清掃、因橋梁施工路面留下的水泥砂石被鏟除清理、部分群眾門前亂堆亂放問題得到有效改善,安置點周邊的環境衛生有了一個大提升,參與活動的一位村民說道:“這次活動組織得好,大家都參與了,周邊環境變美了,心情也變好了,我們大家都參與了,就更會珍惜眼前的環境。”深入田間地頭、農戶家中,收集村民反映最強烈的陳規陋習和不良習氣,通過民主評議,對各種問題、需求進行甄別分類,及時反饋給村“兩委”。村“兩委”及時響應,組織理事會開展協商討論,使群眾意見受尊重、村民需求有回應。

集體共調,調出靚生活。“好,我同意按照童律師的那個調解建議來執行,我們都沒有異議。”這是下壩村村民諶德菊在村民議事會上的一段表態。據悉,該事項起因在于下壩村村民諶某與陳某因十巫高速建設而引發了土地征遷補償歸屬糾紛。諶某告知自己因長期在縣城居住,隨后下壩村干部在沒有通知本人的情況下修十巫高速占其3畝多地,并將補償款補給了村民陳某。為化解該事項,下壩村“村民議事會”提請村“兩委”邀請鎮領導干部、司法所干部以及駐村律師到村委會進行協商調解,通過以案釋法、話鄰里感情、擺法律,最終諶某與陳某達成一致性意見,該事項也得以成功化解。“村民議事會”受理婆媳矛盾、婚姻贍養、高價彩禮、鋪張浪費、家庭鄰債、土地山林糾紛等農村常見矛盾,理事們在生產生活中發現苗頭性問題,由聯絡員召集理事集體商議調處,將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維護了穩定的社會環境,為幸福生活奠定基礎。

集體共造,造出美環境。近日,在桃花山村石甸河流域附近召開的戶院會上,一支守水護水志愿服務隊就此成立,這是自“環境理事會”成立以來,桃花山村民在環境自治方面的一次勇敢嘗試。這支志愿服務隊由駐村干部、村“兩委”成員、村民小組理事會成員及村民骨干組成,共計13人,為轄區內一汪清水貢獻自己力量。為打造美好農村環境,各村積極發揮環境理事會引導作用,堅持不渝地入戶宣傳環境衛生知識,帶動全村村民積極參與環境整治工作,營造美好生活環境,助推創造幸福美好生活環境。(李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