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豐溪鎮堅持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始終依靠群眾、組織群眾、發動群眾,突出群眾主體地位,以“小切口”服務“大民生”,把為民惠民的好事辦好、實事辦實,全力奏響共同締造“幸福曲”。
轉變群眾思想觀念,增強共同締造“凝聚力”。
把意見收集起來,“干什么”由群眾拍板。共同締造落地生根,找準群眾需求是落腳點。豐溪鎮朝陽洞村翁家灣安置點住戶密集,流動人員較多,導致上廁所難的問題尤為凸顯。經工作組充分走訪調研,群眾會一致通過,確定將修建公廁作為共同締造的“破冰點”。

把村民聚到一起,“怎么干”由大家決定。共識形成,如何推動落地是關鍵。工作組先后組織召開戶院會議、灣組夜話,引導群眾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同時,豐溪鎮黨委、政府組織工作組成員、村書記、村民代表赴匯灣秦坪、天寶孔雀等兄弟單位考察學習,村民們逐漸突破思維束縛,積極建言獻策。
把群眾發動起來,“誰來干”靠黨員帶動。群眾的思想是最難統一的,要想將“村里事”變成“大家事”,就要抓牢“關鍵少數”。在翁家灣安置點公共廁所建設過程中,胡成香、王永紅兩名骨干無償提供閑置廁所,支部書記、理事會成員身先士卒參與改建工程,以黨員“干”帶動群眾“跟”,群眾接受度、參與度、滿意度大幅度提升。
激發群眾家園意識,大力提升共同締造“同心力”。
讓每個人都成為“組織里的人”。豐溪鎮各試點村結合實際,建立了鄰里互助、青年之家、婦女小組等群眾組織,根據村民的特點和技能,成立廣場舞、廚藝分享、農事互助等興趣小組,讓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都能在村里發揮個人作用。
讓每個人都明確自己的任務。在解決下壩村群眾安全飲水問題過程中,村民主動投智、投資、投工、投勞,懂技術的王行登,章興林,負責安飲管道改造、安裝等工作;有機械設備的向仕菊,余希德,拉運物資,挖掘管道線路2000余米;沿線村民向仕明、余祥付、王朝東等人擔任起“后勤”的角色,提供茶水、西瓜解渴。每個人在共同締造全過程中都是親身經歷者,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村莊建設中來,點燃了群眾參與基層治理的熱情。

讓每個人都能享受幸福生活。人閑是非多,只有人人都“忙”起來,精神才能“富”起來。針對村民無場地、無活動的“無樂”問題,大坪村積極動員群眾投工投勞,完成金竹壩休閑小廣場修建及健身設施投放;周家壩村婦女小組依托“暑假學堂”愛心托管班,開展關心關愛暑期兒童活動;縣委宣傳部駐村工作隊常態化組織紅色電影放映,為群眾搭建休閑娛樂平臺。通過開展各類活動,村民之間感情更近了,少了埋怨和牢騷,增添了友誼與和諧,很多矛盾商量著就解決了。

實現群眾共同富裕,全力激發共同締造“牽引力”。
讓閑置的資源“活”起來。下壩村試點工作組對土地、林地、閑置農房、廠房基地、公共設施等各類閑置資源進行了全面排查,建立了詳細的“三資”臺賬,并對各類資源價值進行了全面評估。初步確定可變資源資產資金,入股收益的范圍,探索“村集體+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強村公司+N”的發展模式,在村民代表大會上通報評估情況,并進行公示公開,充分尊重群眾意見、汲取群眾智慧、依靠群眾力量,激發群眾參與熱情。
把村里的產業聚起來。針對村民單獨生產效益低的問題,下壩村成立了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由合作社進行整合,按土地特色劃片經營,更好地用活經營權。村內480余畝高效土地及蔬菜大棚入股3家種植合作社,1560畝山林入股竹溪縣“兩山銀行”,自營西瓜、蔬菜產業10余畝,村民由個體單打獨斗變為集約化抱團發展,戶均增收5000元以上。

把村里的能人用起來。下壩村探索實施共同締造理念2.0+(農村“三變”改革),對各類能工巧匠、各行從業者、鄉賢企業家、創業成功人士進行統計,建立人力資源臺賬。同時,注冊成立強村公司,吸納利用各類人才資源,參與公司開展的農產品銷售、工程承攬、勞務服務等各類業務。同時,向村民公開募股,將強村公司49%的股份出售給村民,讓村民成為強村公司的直接股東,讓群眾實現從“農民”到“股民”的身份轉變。(程富偉 覃太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