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來,為破解鄉村發展動能不足、集體經濟空殼、群眾收入不高、村莊建設乏力等一系列難題,豐溪鎮下壩村立足資源稟賦、產業現狀,著力深化完善集體產權制度,激活股份經濟合作組織功能,成立竹溪縣豐油緣項目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強村公司),探索實施農村“三變”改革,按照共同締造理念2.0+版本要求,積極探索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走出了一條壯大集體經濟、農民持續增收的強村富民之路。

市場經營化——“小集體”變成“大公司”
長期以來,下壩村雖一直發展有食用菌、茶葉等村級產業,然而,受自然地理條件和人為因素影響,資源未能充分利用,每年村級產業所產生的效益卻不高,村集體入賬金額較少。
為提升村級產業效益,在推進“三變”改革過程中,下壩村堅持把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作為推動鄉村發展的“發動機”,利用市場化思路,由股份經濟合作社作為連接村民和市場主體的紐帶,村民將土地、山林、閑置房屋入股到股份經濟合作社,股份經濟合作社整合資源投資市場主體或發展產業。同時,由股份經濟合作社按照《公司法》相關規定,控股成立強村公司,強村公司通過發展農特產品銷售業務、工程承攬業務、勞務服務業務等,做大做強,以強村公司壯大,實現集體增收、群眾致富。
資產股份化——“死資源”變成“活資產”
激活農村資源要素是“三變”改革的關鍵,如何實現“資源”變“資產”成為了下壩村亟需解決的難題。為破題解局,下壩村運用共同締造理念,通過召開群眾會、入戶走訪等方式,匯群眾智慧、聚群眾力量,最終確定進行全方位的清產核資,將資源進行科學劃分、利用。

根據前期清產核資情況,下壩村將可變資源中的210畝集體土地、1560畝林地、5套房產及荒灘水域,農戶的289畝山林土地等資源入股到下壩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股份經濟合作社按照資源實際情況,根據土地特色劃片經營,將480余畝高效土地及蔬菜大棚入股3家種植合作社,1560畝山林入股竹溪縣“兩山銀行”,自營西瓜、蔬菜產業10余畝,沉睡資源變成了“增收活水”。
“我們下壩村本身資源就有限,必須要把現有的資源利用好,把沉睡的資源喚醒,讓其發揮效益,這樣才能助推村級產業發展。”下壩村黨支部書記周吉林說道。
資金整合化——“散資金”變成“聚股金”
“三變”的重點是資金變股金。為做好資金轉化利用,下壩村將村集體資金、中石油湖北分公司幫扶資金、財政獎補資金進行整合,由下壩村股份經濟合作社進行市場化運作,投資入股經營主體,享受股份權利。先后投資40萬元建設35個蔬菜大棚,作為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資產,整體入股羊肚菌合作社;出資20萬元入股下壩村豐登食用菌廠;投資2萬元自營西瓜、蔬菜等產業;四是注資5.1萬元到竹溪縣豐油緣項目管理有限公司(強村公司),成為公司控股股東。通過將分散閑置資金進行高效配置利用,使資金變企業經營股金,有效激活和放大了資金使用效益。
多元分紅化——“舊農民”變成“新股民”
“三變”的核心是農民變股民。為推動村民從低收入向高收益轉變,下壩村按照“兩條腿”走路的思路,一是將50余戶農戶閑置低效的山林土地整合入股至下壩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成為股份經濟合作社股東享受分紅權益;二是強村公司公開向村民公開募股,將公司49%的股份以每股200元出售給村民,讓村民成為強村公司的直接股東,讓群眾實現“農民”到“股民”的身份之變。
同時,下壩村探索推行“保底分紅+補貼分紅+收益分紅+勞務分紅”的分紅模式,最大限度拓展群眾致富增收渠道,
預計村內農戶每年可增收近5000元,老百姓的“錢袋子”鼓起來了,“腰桿兒”更直了。
“真沒想到,一個山咔咔里面,村上還能有這樣先進的發展理念,老百姓能夠通過入股成為股東,進行分紅,實現增收致富,這是以往不能想象的。”下壩村返鄉能人廖軍說道。

下壩村開啟的“三變”改革正是豐溪鎮探索強村富民路徑、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一個縮影。豐溪鎮將繼續解放思想、敢作善為,持續深化能力作風建設,以更加優異的成績,書寫好中國式現代化竹溪實踐豐溪篇章。(覃太國 師梅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