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石板河的滋養,湖北省十堰市竹溪縣泉溪鎮石板河村山青林茂,物華天寶,韻味十足。
“去年養了7頭豬,除留足自家吃的,僅出售臘肉就有近5萬元收入。”8月5日,竹溪縣泉溪鎮石板河村三組村民李光有一邊給豬圈里的生豬沖涼,一邊樂滋滋地向記者介紹。
李光有全家5口人,2014年因病缺勞動力,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2015年在扶貧政策和幫扶單位的支持下,開始發展生豬養殖。“偏遠山村信息閉塞、交通也不暢,養的豬賣不掉,用豬肉熏制的臘肉無人要。”起初,李光有對養豬并不看好,他說,“當時豬肉價格不好,可養豬成本卻不低,一年到頭掙不到幾個錢。”
但是很快轉機就來了。近兩年,竹溪縣大力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建設百里“三廊”(綠廊、果廊、景廊),發展全域旅游。李光有所在的泉溪鎮積極響應竹溪縣委縣政府號召,依托石板河村石板河一河兩岸自然景觀,開發了貴妃峰、臘梅溝、逍遙谷、鳳凰湖等景點,打造集美食美景、民宿民俗、養生養心于一體的石板河景區。

游客在石板河景區留影
以山上多奇峰怪石、山下現罕見整塊石板河床而著稱的石板河風景區,因清涼的氣候、奇特的景觀、獨道的美食,吸引了大批游客慕名而來。竹溪縣石板河生態旅游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石板河景區距竹溪縣城80余公里,2018年榮獲國家AAA級旅游景區稱號。除風光美景、特色民俗民宿是我們景區的優勢外,以臘肉為主、輔食材的菜品已成為景區接待游客的特色招牌,幾乎每撥游客都要品嘗。”
游客漸漸多起來,李光有昔日只能自食的臘肉也成為搶手貨。“以往掛在灶頭上的臘肉,現在熏好后都送到旅游接待中心,成為特產,供游客消費。”李光有談及2017年依靠養豬出售臘肉摘掉了貧困戶帽子,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今年我家養了8頭土豬,還有2頭能繁母豬。目前豬還沒長大,已被石板河旅游公司和親家母食品有限公司定購了,預計今年收入將達到10萬元。”
竹溪人制作臘肉歷史悠久。用香蒿、柏枝熏鮮豬肉,肥肉不膩、瘦肉胭紅,油而不膩,色香味俱佳。為開發臘肉資源,該縣引進湖北親家母食品有限公司,在泉溪鎮境內投資1000余萬元開發生產系列臘肉制品,目前已成為鄂西北最大、最先進的臘肉生產加工基地,年處理豬肉1000噸以上,帶動泉溪、豐溪等周邊鄉鎮6000余戶發展生豬養殖,每年戶均增收6000元以上。

村民熏制臘肉
脫貧攻堅,旅游添彩,企業給力。近年來,竹溪大力發展全域旅游,做活農旅融合大文章,成為助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重要途徑。依托臘肉開發“竹溪蒸盆”等舌尖上的美食美味,不僅成為旅游引流的招牌,而且形成了“竹溪蒸盆”產業鏈,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在竹溪縣內的三條國道、省道上建起了20多個旅游休閑驛站,串起全縣6個3A級旅游區、50多個鄉村旅游點、100余家民宿、320戶星級農家樂,可以讓游客真切地體驗到“旅游即生活,生活即旅游”的現實。同時推出的“楠木進京之路水上游”“朝秦暮楚體驗游”“國心茶鄉體驗游”等多條旅游線路,吸引著安康、巫溪、襄陽等周邊游客紛至沓來。該縣“金牌”導游王梅說:“游客每到一處都必嘗臘肉,很多游客吃過后,都深深地愛上‘她’,久久回味,流連忘返。”
據悉,今年旅游產業雖受疫情影響很大,但該縣在臘肉等“舌尖美味”的刺激下,1月至7月共接待游客180萬人次,旅游收入12.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9%和2.5%。(來源:學習強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