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新聞網訊(通訊員曹操)近年來,泉溪鎮將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作為基層組織建設的重中之重,借助精準扶貧產業發展之勢,以“盤存量、激增量、找變量”為突破口,有效緩解了村級經濟發展壯大難的問題。
摸清家底,積極盤活集體閑置資源。2016年以前,成佳河村集體所有的450畝茶園長期閑置荒廢,村級集體經濟僅靠租賃石板礦山,每年收入1.5萬元,村內公益事業發展舉步維艱,村集體運轉全靠轉移支付維持。2016年4月,村支部主動聯系外出流動黨員陳詩念,投資50萬元,成立了竹溪縣恒心禾農林合作社,在家鄉新建無性系高產有機茶園400畝,并按照“企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模式,實施企業化運作、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2017年,僅茶園一項,該村村集體經濟將收入3.2萬元。此外,企農對接生豬訂單項目可收入3.6萬元,村級光伏發電項目可收入5萬元。預計到2017年底,全村集體經濟收入可達到13.3萬元。
鞏固基礎,大力發展傳統優勢產業。“一葉兩芋(煙葉、魔芋、洋芋)”是泉溪鎮的傳統優勢產業,全鎮接近三分之二的人口的生產生活,都與這三個產業息息相關。目前,全鎮的煙葉、魔芋、洋芋種植面積分別達到了2300畝、1.2萬畝和1.5萬畝,其中,壩溪河村每年靠縣撥的“煙葉千畝村”2萬元獎勵資金,補充到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中。村級公益事業建設所需的開支,僅僅靠2萬元是沒辦法滿足的。怎么突破發展?壩溪河村的村干部李新春是這么琢磨的。泉溪地處高山,原汁原味的高山農特產,只能通過路邊門店,賣給南來北往的過路人。2016年,在他的倡導下,經村“兩委”商議,決定成立集體所有的壩溪味道種養殖專業合作社,主要發展高山臘肉、蜂蜜、白芨、貝母等農副產品和藥材種植。2017年,他通過線上和線下渠道,把土豆、蜂蜜、板栗、臘肉等山貨銷往北上廣等大城市,銷售額達到200多萬元,自此,村集體經濟發展有了新的路子。
筑巢引鳳,加大招商引資引才力度。用足內力提升集體經濟發展實力,廣借外力拓寬集體經濟發展路子。在借助外力助推集體經濟發展上,塘坪村是這樣做的。一方面,該村在幫扶工作隊竹溪縣交通局的大力支持下,投入10萬元,在百里“景廊”興界路沿線,流轉土地十余畝,栽植櫻桃苗木1000余顆,村容村貌得到極大改善,也帶動了全村觀光旅游業的發展,農家樂已達到10余家。另一方面,村“兩委”決定打掃好“屋舍”,提出“發展產業建基地+支部興辦合作社+貧困對象全參與”的發展思路,該村利用土地資源優勢,于2017年4月流轉土地50畝,期限10年,通過土地入股的形式,引進湖北盈天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大力發展以四季豆、辣椒為主的高山大棚蔬菜種植,年蔬菜產量125萬斤,并以每斤蔬菜提取0.07到0.15元的價格,提取管理服務費,年收入可達8.75萬元。目前,全鎮共有8個村在發展大棚蔬菜和高山露天蔬菜,村集體經濟收入均可達到年均5萬元以上。
此外,該村還計劃于今年內,由村“兩委”牽頭成立一個以洋芋收購、深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專業合作社,吸納貧困對象為社員,將現有的350畝洋芋基地統一技術、統一管理、統一收購、分戶管理,以管理服務費的方式,年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8000元。不僅解決了村民農閑就業問題,同時也為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先進的經驗和一定的回報。
為抓住項目、留住客商、引來人才,該鎮還在集鎮主街道興建了60套人才公寓,解決讓非本地技術人才的食宿問題,讓他們進得來、留得住、干得好、能出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