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新聞網訊 記者 郭軍 通訊員 余紅 報道:“昨天分育4箱,今天又分出來3箱。”近日,記者來到泉溪鎮壩溪河村,正巧遇到分蜂歸來的村民張顯志,他脫掉迷彩服、摘下防蜂帽,樂呵呵地向記者介紹他的“甜蜜事業”。

“茶葉香,魚兒肥,蜜蜂空中把歌唱。”今年67歲的張顯志,是壩溪河村的產業能手。他依托村里肥沃的土地、豐沛的水源、廣袤的山場,種菜、種茶、種中藥材,養殖大鯢和蜜蜂,巧編“水陸空”增收網,產業發展風生水起。

與土地打了半輩子交道的張顯志,對土地有著深厚感情。因此,不管土地是貧瘠還是肥沃,他都因地制宜、能種則種,安排得滿滿當當。
在他承包的一塊河灘地前,一行行薄膜覆蓋下,隆起一個個橢圓形的小土包,似乎在告訴人們,土豆即將豐收。土壟行間,上個月移栽的玉米苗隨風搖曳。“這塊地有3.8畝,一年能收獲玉米2000公斤、土豆5000公斤。”張顯志介紹,有了這塊地,他家喂豬、養雞的飼料不用買,冬季還能再種白菜、蘿卜。

他家屋后有3畝多陡坡地,全部種上了茶樹。今年谷雨前后,壩溪河村迎來采茶高峰期。“每天都有茶商上門收購鮮葉。采茶是一件辛苦的細活,但只要人勤快,天天都有收入。”張顯志算了一筆賬,去年他留足自家用茶,另外出售鮮葉130公斤,純收入4000余元。

陡坡地邊,他也利用起來,種植黃連、重樓等中藥材。“5年收獲一次,也能帶來一份不錯的收入。”張顯志笑著說。

壩溪河村因河而得名,村內溝汊都流淌著山泉水。張顯志家門前有條河溝,一年四季水量充沛。壩溪河是萬江河的源頭之一。萬江河流域兩岸密林修竹,河水清澈見底,是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大鯢以及“泉魚”“桃花魚”等稀有魚類的棲息地。

“村里氣候適宜,水質也好,發展漁業有天然優勢。”張顯志指著屋后4個依山而建、梯級分布的方形魚池說,池內分別養殖有青魚、草魚、鰱魚、大鯢。
在他的帶領下,記者參觀了4個魚池。只見最高處的第一個魚池內養著魚苗,往下的兩個魚池內養殖成魚。張顯志說:“我今年在第一個魚池投放了500尾魚苗,第二、三個池子里的魚已長到一尺長。”第四個魚池池水深淺不一,淺水處有假山、水生植物。“大鯢又叫娃娃魚。這個水池是人工養殖區,最重的大鯢有五六公斤。”張顯志介紹,“大鯢對生活環境要求很高,它們喜陰怕風、喜靜怕驚、喜潔怕臟。只要掌握關鍵技術,養起來就不費力。我去年銷售成魚500余公斤,純收入近萬元。”

魚池邊、茶園間、竹林旁,都被張顯志擺放著大大小小的蜂箱。“這些養殖區規模較小,大規模養殖在山上。”他說,看著一只只飛舞的小蜜蜂,就像看著一顆顆跳躍的“金豆子”。

2018年,他開始嘗試養蜜蜂,自費參加培訓班,購買書籍自學,走訪大戶請教養蜂心得。從傳統的圓桶養殖到方箱養殖,從蜂王培育到蜂群保護,從蜂群越冬到蜂蜜采收……幾年下來,他攻克一個個技術難題,總結出一套成熟的養蜂心得。

“這些是智能蜂箱,我可以通過手機遠程監控,不必時時在蜂場。”他邊說邊拿出手機進行現場示范。在手機界面上,顯示著每一個蜂箱的坐標、溫度、濕度等信息。“不與農林爭地,不與畜禽爭糧,還不占用勞動力,智慧養蜂減少了對蜜蜂活動的干擾,提高了蜂蜜產量和質量。我去年養蜂325箱,出售蜂蜜近1000公斤,增收近10萬元。”他再次掰著手指算起收入賬。

在一處蜂箱旁,張顯志小心翼翼打開蜂箱蓋,熟練地取出一片蜂巢,一時間,成百上千只蜜蜂鉆出來盡情飛舞,陣陣蜜香撲鼻而來。看著金黃透亮的蜂蜜,他臉上洋溢著甜蜜的笑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