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以來,為深入落實省委、市委和縣委以共同締造為載體深化實踐活動有關要求,全縣各地扎實推進共同締造試點擴面提質,規(guī)范試點擴面方法步驟,廣泛動員干部群眾參與,涌現出一批典型事例和特色經驗做法。11月26日起,竹溪縣融媒體中心全媒體欄目《共同締造試點行》,將對全縣320個行政村(社區(qū))的共同締造試點做法進行集中展示,為共同締造試點擴面提質增效貢獻智慧和力量。
匯灣鎮(zhèn)船豐村1組:齊心共建“五個好” 乘“船”迎“豐”譜新章
延綿起伏的青山似綠波一般,干凈整潔的鄉(xiāng)村公路串起一座座錯落有致的民居。時下,走進匯灣鎮(zhèn)船豐村一組,瞬時被掩映在綠水青山中的美麗風光所吸引。

匯灣鎮(zhèn)船豐村一組面積1.8平方公里,山林面積258畝,耕地面積221畝,全組現有人口53戶142人。該組作為第二批共同締造試點,自啟動以來,工作組充分尊重群眾意愿,運用“五共”方法,充分調動骨干群眾積極性,村民用選票選舉產生由5人組成的一組村民小組理事會。有了強有力的理事會“領頭雁”,全組村民齊心協(xié)力,共建“五個好”,推動“船豐”揚起“豐”帆,在鄉(xiāng)村振興大潮中破浪前行,駛向幸福的彼岸。
環(huán)境衛(wèi)生整治好 齊心扮靚新家園
曾經的船豐村一組,村莊院落和房前屋后亂搭亂建、亂堆亂放、亂拉亂接、垃圾亂扔現象隨處可見,這些環(huán)境亂象既影響村莊面貌,又影響村民出行,村民有怨言,但又無人出面制止和整治。在理事會一班人“走馬上任”后,征得大伙兒同意,就拿環(huán)境臟亂差“開刀”,燒旺了上任“第一把火”。理事會以院壩會、小組群眾會等形式說出大家共同心聲、講明整治環(huán)境的重要意義、拿出治理具體措施,號召大家一齊動手,自家房前屋后的衛(wèi)生由自己干,公共區(qū)域的衛(wèi)生大家一齊干、重點難點問題提請村“兩委”協(xié)助干,一場“清潔家園”大行動在一組全面展開。理事長全面統(tǒng)籌,理事會成員分區(qū)域把關,戶戶行動、人人參與,經過一周的清亂堆、治亂放、拆亂建、鏟污垢、除雜草,打掃道路場院,規(guī)范垃圾放置,先后有35戶村民清理房前屋后雜物堆放,3戶農戶自覺拆除亂搭亂建的棚子,雜物堆放整齊,公共道路和場院整潔,家家環(huán)境衛(wèi)生變樣,村莊面貌“變臉”?!坝辛死硎聲款^,我們大伙兒跟著干,村子變得整潔漂亮多了,真是舊貌換新顏,我們老百姓都很滿意?!贝迕裉茋鴦俑吲d地說。

公共設施管護好 攜手共建惠民生
基礎性的公共設施是改善人居環(huán)境的“法寶”,是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的“標配”。為完善一組內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公共設施管理,改變群眾“等、靠、要”的思想,讓群眾主動參與議定、建設、維護和管理之中,借鑒秦坪村的“三七”建管經驗,較好地培育出群眾共同精神、點燃百姓共同激情、凝聚組民共同力量,實現群眾從“觀眾”到“演員”的角色嬗變。面對已經老舊破損的公共設施,理事會牽頭,采取“群眾捐款湊一點、投工投勞省一點、鄉(xiāng)賢能人幫一點”的辦法,補修了破損的道路、“點亮”了不亮的路燈。

為了讓群眾真正參與組內公共設施的管護,理事會將路燈、公廁、道路、供水等公共設施定類別、定編號、定區(qū)域、定戶管、定責任、定清掃、定維護,每家每戶都有特定的責任和義務,同時也為每一個公共設施找到了“保姆”。村民王興珍感慨表示,“在共同締造的深入推進中,我們真正體會到了什么是共議、共建、共管、共享,我們要為理事會點贊,也要為自己點贊”。
弱勢群體關愛好 互助傳遞溫暖情
一組長期在家生活僅有40戶91人,但多數都是留守老人。面對健康老人無處休閑、困境老人無人照護、家家戶戶缺少走動,遇到大小困難僅靠自己來扛,如何做好居家養(yǎng)老之事擺上了理事會的議事日程。經征求群眾意見和反復商議,最終將閑置多年的紅白喜事館改造為鄰里互助照料中心,成為村民圖書閱覽、棋牌娛樂、取暖納涼、聊天結友的聚集地,也為老年人提供了日間照料、互幫互助的場所。

在理事會的參與下,互助小組也“活躍”起來,有求必應,并適時開展助殘幫困活動。同時,中年勞動力與孤寡老人、殘疾老人等特殊困難對象結對幫扶,定期提供生活照顧、關懷陪伴,時時開展噓寒問暖解解困、家長里短聊聊天等志愿服務活動。從此,村民互動起來了、鄰里親熱起來了、人情味兒濃起來了,組院里少了怨聲、多了笑聲。

為了進一步保障村民的安全,理事會在村“兩委”的支持下,借助科技力量,拓展“數字鄉(xiāng)村”應用平臺,在組內重要路段和場所設置監(jiān)控預警,做好安全防范。同時,為獨居老人安裝一鍵式呼叫器,實現“老人一按鈴,理事迅速行”的按鈴式上門服務。獨居老人唐英鳳感動地說:“理事會和鄰居們的關心,讓我感到特別溫暖?!?/p>

矛盾訴求解決好 同心共筑和諧村
理事會深知,傾聽村民的心聲,及時解決矛盾訴求,是構建和諧村莊的關鍵。他們通過茶余飯后地“串門”走訪、田間地頭地談心交心等方式,廣泛收集群眾的意見建議,按月梳理匯總成問題清單,在向村“兩委”報告后,及時召開村民小組會議,利用群眾智慧,共同商議解決辦法。在他們的努力下,村民們一個個難題被成功破解:村頭公路排水溝蓋板破了存在安全隱患誰來管?自來水管道漏水影響供水量怎么辦?如何才能買到放心的糧種?不會用智能手機如何給外地家人打視頻電話?王嬸婆媳鬧起了矛盾怎么辦?留守老人陳大爺患病誰來幫……這些過去無人問津的“小事”,在理事會的不厭其煩努力下都迎刃而解。

5位土生土長的理事會成員都沒有高深的理論,但他們都有一顆公正之心、一腔奉獻的熱血,采用非常管用的“土辦法”為鄰里鄉(xiāng)親排憂解難,為村民出現的矛盾糾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自從有了理事會,組里的信訪矛盾再也沒有“出”過村,和諧幸福的小山村時常洋溢著歡聲笑語?!拔覀冝k不了大事,但老百姓身邊雞毛蒜皮的小事是可以商量解決的,村民矛盾少了,相互關系也就更融洽了。”小組理事會成員杜定奎如是說。
“兩委”工作支持好 凝聚共識謀發(fā)展
理事會的“靠山”是村“兩委”,村“兩委”的“幫手”是理事會。在過去幾個月的工作中,他們相互支持,默契配合,為村民辦出了一件件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事好事,得到了群眾的充分肯定。

有了黨建引領和村“兩委”的大力支持,理事會的干勁兒更足了。為實現村民自治,更好推動基層治理,理事會以積分制為“翹板”,在理事會與村民共同商議下,出臺了《船豐村一組積分管理制度》,由理事會主導,每周一統(tǒng)計、每月一公示、每季一兌換,不斷引導、鼓勵村民積極參與村組事務、公益事業(yè)、志愿服務、群眾性活動等,激發(fā)村民“自己的事自己辦”的熱情。在積分制管理中,對表現優(yōu)秀的村民給予積分獎勵,以積分兌換相應的物品或服務,讓他們的付出得到實實在在的回報;對表現不佳的村民提出改正建議,并給予幫助,讓他們感受到集體的關懷。村“兩委”在號召大家開展“魅力鄉(xiāng)村”建設活動中,理事會迅速行動,采用一個個小舉措激發(fā)村民參與的積極性,大家紛紛參與環(huán)境整治、設施維護、經濟發(fā)展等工作。理事會成員田存章說:“積分制讓我們的工作更有抓手了,也更有干勁了,大家都想為村組發(fā)展出份力。”

船豐村一組在共同締造試點中,充分發(fā)揮群眾主體作用,圍繞“五好”目標不懈奮斗,不斷提升村民的參與感、獲得感和幸福感,持續(xù)營造“人人參與、人人負責、人人奉獻、人人享有”的良好氛圍,讓船豐村在鄉(xiāng)村振興的浩瀚藍海中揚帆破浪,繼續(xù)遠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