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躍華
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氣象與新農村建設關系密切,是拓展氣象服務的一個全新領域。氣象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關鍵要開好頭、起好步,通過學習黨和國家有關新農村建設的政策,結合氣象部門自身業務性質和服務能力,筆者試圖就我縣氣象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作如下探討。
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對氣象服務的需求巨大
竹溪縣位于大巴山脈東段北坡,十堰市西南部,為鄂西北的邊陲。西與陜西省的旬陽、平利、鎮平縣接壤,南毗鄰重慶市巫溪縣,是湖北入渝、通陜之門戶。縣境南北長104公里,東西寬51公里,總面積3296平方公里。境內地勢南高北低,全縣海撥800米以上的高山占總面積的64%,最高海撥點蔥坪主峰2740米,最低海撥新洲鄉爛泥灣村276米,相對高差2464米。竹溪縣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山地氣候的特色比較明顯,四季分明,高差懸殊,光照充足,雨量適中,地域有別,災害各異。年平均氣溫在12℃-16℃之間,全縣無霜期200-246天,日照時數為1500-1800小時,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左右。夏季少酷署,秋季時間短,冬季冷暖變化大。年來自然災害多以旱災為首,次之為局部水災和冰雹災害。竹溪耕地較少,農業比較脆弱,靠天吃飯的成份很大,隨著新農村建設速度的加快,氣象服務工作顯得尤為重要。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深入,在氣象防災減災和發展現代農業等方面,一是產業結構調理需要氣象科技的支撐;二是生態農業建設需要建立高密度的氣候監測網和更加精細的天氣預報;三是特色農業必需要對山區立體性生態資源進行調查、評價和區劃;四是農村小城鎮建設需要氣象部門參與規劃并提供氣象依據;五是隨著農業產業多樣性的發展,需要進一步增強氣象服務針對性和產品的多樣性;六是要不斷改進服務手段,擴大氣象服務的覆蓋面,解決好氣象服務進村、進戶“最后一公里”的問題;七是要加強氣象科普宣傳,尤其是氣象防災減災知識的宣傳和教育,增強農民自覺應用氣象科技信息的意識;八是要盡快建立農村突發氣象災害和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響應機制,提高氣象應急保障能力;九是氣象部門要積極開展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評估報告;十是在改善農村能源結構中要加強空中水資源開發利用,迅速建立多功能的防災減災體系。
二、如何提高氣象服務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
1、抓宣傳引導
思路決定出路,思想指導行動。只有從思想觀念、意識形態上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正確的定位和認識,才能確保新農村建設沿著健康、正確、科學的軌道穩步持續推進。克服在新農村建設中氣象服務工作可有可無的不想參與的思想和落后的農村氣象無從參與的畏難情緒。在農村,廣大農村干部群眾也還缺乏應用氣象科技知識的自學性,認為農業是靠天吃飯,對突如其來的氣象災害無能為力。對此,我們必須要高度重視,注重思想引導,從領導干部抓起,深入農村群眾,動員全社會力量,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等多種渠道和形式宣傳,著力把廣大干群對氣象服務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認識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積極引導干群對氣象建設新農村現實性與可行性的認識,使他們嘗到應用氣象科技的甜頭。
2、抓氣象應用促經濟發展
發展經濟和促民增收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首要任務和核心環節。竹溪縣農村當前著力抓好的以下五個方面無一不與氣象關系密切。一是穩定發展糧食生產,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農業內部增收能力和農民種糧效益。二是強力推進以林果、特色種植(養殖)業為主的農業產業。三是精心謀劃和實施項目帶動戰略,使項目成為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和催化劑。四是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城鎮化,加大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力度。五是支持鼓勵以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為代表的農村各類合作組織發展,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增強農民自我服務能力。要在這幾個方面,氣象服務都有參與的空間,應該深入調查研究,主動積極參與,做好氣象服務新農村建設的遠景規劃和突破重點。
3、抓分類指導
竹溪縣地域廣闊,地形復雜,各地的特急農業有很大的差別,氣象參與新農村建設不宜強調同一個模式、同一種方法或同一個標準,應從實際出發,注重實效,不搞形象工程。積極探索在不同地區和不同條件下新農村建設氣象服務的重要方面。根據城郊、近郊、遠郊和深山新農村建設及公路沿線、集鎮等不同實際情況,確定氣象服務的重點,豐富服務產品。
4、抓規劃試點,以點代面
新農村建設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循,而且其本身涉及面大、時間跨度長、操作起來十分復雜,因此,盡快制定出科學可行的規劃和在一定的范圍內進行試點、摸索經驗,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一是科學制定規劃,體現科學發展觀要求,體現全面性、可行性、指導性、特色性、前瞻性,要把握科學可行這個關鍵,切忌貪大求洋、空洞無物、難以操作。二是認真搞好試點,在充分開展新農村建設氣象服務調研的基礎上,分別找出能代表當前新農村建設現狀的鄉鎮各確定在一個試點村,研究氣象參與的方式、服務重點和氣象產品的種類。
三、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氣象服務新農村建設的舉措
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若干意見》為指導,堅持“公共氣象、安全氣象、資源氣象”的新理念,結合業務技術體制改革和多軌道業務建設,把為新農村建設服務作為氣象工作的一個重點和突破點,以提高服務能力和水平為核心,以服務效益為檢驗結果,以開發利用農業氣象資源、防御和減輕農業氣象災害、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為重點,結合氣象業務技術體制改革,完善為農服務體系、拓寬為農服務領域、提高為農服務水平、加大為農服務力度,為實現農村全面奔小康和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作出新貢獻。我縣氣象為三農和新農村建設服務與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還有相當大的差距,由于人才、技術及設備、經費等各方面的原因,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基礎設施建設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精細化預報水平的待進一步加強,農業氣候區劃和氣候資源利用工作還有待于進一步深化,氣象防災減災特別是農村防災減災將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針對以上薄弱環節,盡快組織有關科技人員深入農村調查研究,了解在新農村建設中氣象服務的需求,找準氣象服務新農村的切入點,此外,迫切需要在以下方面開展工作。
1、鄉鎮自動氣象監測網絡體系建設。以“加密、自動、立體、綜合”的建設思路,加快建設鄉鎮氣象監測站網,實現對基本氣象信息的全天候監測,形成對農業生產、農村生活綜合監測能力。
2、建設農村突發災害應急氣象服務系統。建立和完善暴雨、干旱、洪澇、綿雨、凍害、低溫、高溫、冷害、冰雹、大風、森林火災、地質災害、雷電災害、大氣污染等氣象及次生災害預報預警系統,重點是做好突發強降水引發的山洪和地質災害預警預報、突發森林火災的監測警報、雷電災害及冰雹大風災害的短時預警等加快建設農村氣象災害應急響應系統。完善農村氣象應急響應機制,實現氣象部門對災害事件的快速響應和有效保障。加強應急氣象監測、預警系統建設,完善相關的軟硬件條件,確保應急服務及時性和有效性。并加強與安全等部門的溝通、協調,建立協作機制,實現信息共享、資源互補,共同開展農村防災減災服務工作,促進農村社會經濟發展。農村氣象災害預報預警體系建設。
3、健全農業生產氣象服務體系。主要包括農業氣候資源開發與利用、農業氣象系列化服務與適用技術推廣等。加強農業氣候資源調查,建立信息完備、功能強大的農業氣候資源信息平臺,利用新技術、新方法開展精細化的農業氣候區劃、農業氣候適應性論證,為發展特色農業,推動農業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促進農業生產基地建設;加強定期和不定期的農業氣象系列化服務,開展農業氣象分析、評價,農業氣象產量、品質分析、預報,農業氣象災害、病蟲害預報等系列化服務,提高服務的針對性、科學性和精細化程度。
4、建立農村公共氣象信息服務傳輸體系。在不斷提高氣象監測預報服務能力的同時,提高農村氣象信息覆蓋面,拓寬氣象信息傳播渠道。充分利用興農網及電視、廣播、報紙、電話、手機、電子顯示屏、農村廣播、墻報等手段,發布各種氣象服務信息,并重點加強農村、鄉鎮等終端用戶的接收能力,提高基層組織和農戶對氣象信息的利用效率和緊急響應能力。同時,要利用電視、網絡和報紙的優勢定期組織面向農村的專題氣象服務欄目,普及、提高農村應用氣象信息、技術的意識和水平。
5、完善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體系。完善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指揮系統,提高作業的科學性和有效性。科學監測、分析和掌握空中云水資源和冰雹災害的時空分布,實現人影作業點合理布局,提高人影作業的機動性,最大限度發揮人工影響天氣的作用,充分發揮人工影響天氣在防御和減輕自然災害中的作用。
新農村建設是一個劃時代的壯舉,氣象如何為新農村建設服務也是我們面臨的一個新課題。如何服務于新農村建設,對氣象人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我們一定要積極行動起來,既要抓住機遇,也要迎接挑戰,采取得力措施,積極應對新農村建設對氣象服務的需求,把服務作的精細些,主動些,扎實些,使氣象服務于新農村的效益更大些。為努力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作出氣象人應用的貢獻。(作者單位:縣氣象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