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朝宏
時值當前中央十二五扶貧開發規劃實施的開局之年,如何適應扶貧開發形勢變革和扶貧方式轉變帶來的挑戰,更好的完成新階段扶貧開發目標任務,是擺在各級扶貧部門面前重要而緊迫的任務之一。根據目前實際,只有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解放思想,大膽實踐扶貧到戶,深入推進產業扶貧,才能實現扶貧工作的突破性發展,也才能更好的完成十二五扶貧規劃目標任務。
一、扶貧到戶是新階段扶貧工作開發工作的基礎
1、要充分認識扶貧到戶的重要意義。我個人認為,扶貧到戶是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的戰略支點。隨著國家持續不斷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及強農惠農政策的大量跟進,全國大多數農村地區基本上脫離了貧困,但是也沒有改變在農村依然分散居住著許多相對貧困家庭的現實。正是由于許多貧困家庭的存在,所以國家依然在不斷加大農村貧困地區的扶貧開發工作力度。正是由于有了國家扶貧政策的支撐和扶貧資金的投入,所以扶貧工作才得以繼續。那么,在以人為本的社會把貧困戶當做扶貧的主要對象進行認定扶持也就成為新階段扶貧工作的必然選擇。沒有貧困戶就沒有安排扶貧資金的必要,沒有扶貧資金扶貧工作也就失去了抓手。所以說,扶貧到戶是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的戰略支點。
2、要清醒認識扶貧到戶存在的不足。雖然目前也有部分針對貧困戶的扶貧政策,如扶貧搬遷、雨露計劃、扶貧互助資金、小額到戶扶貧貼息等項目,但是實際實施的效果并不容樂觀。既有體制機制上的原因,也有干部認識上的問題。體制機制上的原因主要體現在補貼的標準偏低、制度設計沒有貼近實際、項目運作方式過于復雜、工作經費嚴重不足等方面的問題;干部認識上的問題主要是少數干部對扶貧到戶認識不足、對貧困群眾需求了解不夠、少數干部還存在逐利思想嚴重,認為操作到戶項目要求嚴、難度大、無利可圖,不愿真抓實干。由于以上原因,所以在以往的工作中出現了“扶富不扶貧”、“扶貧對象瞄不準”、“富人掏了窮人的腰包”、“套取項目資金”等不良現象。
3、要努力堅持扶貧到戶的正確方向。堅持扶貧到戶是扶貧工作實現從粗放到精細的一個重大轉變;堅持扶貧到戶就建立了扶貧項目資金直達貧困農戶的“綠色通道”;堅持扶貧到戶就可以讓貧困人口享受到更加直接和更加具體的項目資金的扶持;堅持扶貧到戶就可以減少扶貧資金的中間環節,可以減少扶貧資金的流失,可以提高扶貧資金的使用效益;堅持扶貧到戶不僅可以使貧困人口更直接的感受到黨和政府扶貧政策的關懷,還可以實現源頭防腐、凈化扶貧工作環境,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扶貧幫困氛圍。廣大扶貧工作者務必深化對扶貧到戶工作重要意義的認識,要堅決用實際言行支持扶貧到戶,要通過認真落實黨的扶貧到戶政策取信于民、取信于社會。
二、堅持產業扶貧是提高扶貧效益的戰略舉措
1、產業扶貧的地位與作用。多年的扶貧實踐已經雄辯的證明,產業扶貧是解決貧困群眾致富增收的根本性的長遠的有效方式,沒有產業,農民就沒有增收的項目,脫貧就缺乏載體,致富就缺少后勁。在已經實施“整村推進”的重點村當中,我們做過一次調查,凡是有支柱產業的村,群眾增收普遍較快,生活水平普遍較高,脫貧致富也較為容易。相反,凡是沒有抓好產業扶貧,農民沒有產業項目的村,盡管基礎條件改善較快,但是農民收入水平普遍較低,農民增收也較難。在貧困程度較深的農村,產業對于增加群眾收入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產業項目是管長遠的增收項目。目前,多數農民因為在家沒有產業項目,所以只能外出靠打工維持生存。但是,打工卻面臨著很多的不確定性,收入不穩也沒有保證。一旦遭遇事故,全家就會面臨更為艱難的處境。因此,在貧困地區開展產業扶貧,對于持續穩定增加農民家庭收入,繁榮穩定農村經濟,維護農村和諧穩定,提高扶貧資金使用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
2、當前產業扶貧的認識誤區。近年來,各級扶貧部門在探索產業扶貧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實踐,效果也比較明顯。比如說,采取企業貼息和小額到戶貼息的方法,扶持了一大批產業化扶貧龍頭企業,不僅培養了企業的品牌,也壯大了產業規模,同時也間接拉動了貧困農戶收入的增加。隨著國家“十二五”扶貧規劃的啟動實施,國家更多地關注對產業扶貧項目的投資,國家更加重視扶貧資金的使用效益,各級扶貧部門也在盡量追求扶貧資金使用效益最大化。但是,盡管產業扶貧的指導思想比較明確,但是在實際工作中,不少地方在如何抓好產業扶貧上卻明顯缺少辦法和手段。究其緣由,主要是部分干部對于產業扶貧存在認識的誤區:一是少數人片面的認為產業扶貧就是要扶持大企業,沒有大企業就不知怎么抓產業扶貧;二是少數干部片面的認為抓產業扶貧就是要抓大基地建設,沒有大面積的產業基地也不知道產業扶貧怎么抓;三是少數干部對貧困戶的產業缺乏深入的研究,缺資金、缺技術、缺勞力、缺項目是多數貧困戶的共同特點,貧困戶的產業往往具有底子薄、規模小、科技含量低、效益差等特點。由于貧困戶的產業脆弱,所以扶持要有耐心,欲速則不達。正是存在以上幾個認識上的誤區,所以,很多地方面對產業扶貧這個又老又新的課題十分茫然,想抓抓不好,想抓不敢抓、想抓卻又不知道怎么抓的情況依然存在。最后,很多扶貧資金還是投向了交通、水利等公益性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如此一來,就會導致產業扶貧“雷聲大、雨點小”,產業扶貧水平只能在低谷徘徊。
3、產業扶貧需要創新思維。要保證扶貧資金更多的向產業扶貧項目上傾斜,解放思想、創新思維至關重要。當前,各級扶貧部門應該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重新認識產業扶貧工作,要全面科學的界定產業扶貧的范圍,積極探索產業扶貧的方式,不斷改進產業扶貧項目扶持方式,要特別注重對貧困戶產業扶貧項目的認定和扶持。要針對貧困戶的特點,擴大對貧困戶產業項目的扶持范圍,對于貧困農戶利用自身條件,發展種植、養殖、加工、包括貧困戶發展餐飲服務業務等項目都可以納入扶持范圍,要大膽創新對貧困農戶發展產業項目的扶持方式,可以利用貼息、補貼、以獎代補、創業基金等方式扶持,還可以對貧困戶發展產業提供技術培訓、項目嫁接、合作互利、企業帶動等方式進行扶持。總之,扶持范圍要寬,扶持標準要合理,扶持方式要靈活多樣。扶貧部門為了實踐“一切為了貧困父老鄉親”的諾言,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三、大膽實踐扶貧到戶、深入推進產業扶貧,努力實現扶貧工作新跨越
扶貧到戶雖然面臨許多難題,但卻是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的基礎,扶貧到戶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產業扶貧是扶貧開發工作的希望所在,只有深入地推進產業化扶貧,扶貧效益才會不斷顯現,扶貧開發工作才會有跨越和突破。如何實踐扶貧到戶、如何推進產業扶貧,筆者以為下面三點尤為重要。
1、解放思想是前提。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思路決定出路。扶貧到戶和產業扶貧都需要各級干部解放思想。具體地講,開展扶貧到戶最終需要縣、鄉鎮、村級干部的參與,以前,扶貧項目多以集體公益建設項目為主,扶持對象要實現從集體到貧困戶個體的轉變,需要各級干部調整心態,需要干部公平、公正、真心為民的品德,如果懷著“總怕別人沾了便宜”的心態,那就不會真心扶持貧困戶。在落實扶貧到戶項目時,各級扶貧干部要堅持“一切為了貧困的父老鄉親”的情懷,要堅持真扶貧、扶真貧,在落實扶貧搬遷、雨露計劃、小額貼息等扶貧項目時把貧困對象選準,把資金落實到位,讓貧困戶得到實實在在的扶持;在推進產業化扶貧時要解放思想,要因地制宜,克服傳統保守思想,緊密結合貧困戶的實際,盡量拓展產業扶貧扶持范圍,努力提高扶持標準,簡化審批程序,創新扶持方式,務求貧困戶在產業扶貧上得到實惠和發展。
2、實踐探索是關鍵。實踐出真知。省級扶貧部門應該放寬扶貧項目審批政策,賦予縣級扶貧部門較為靈活的項目管理審批職能,允許縣級扶貧部門探索扶貧到戶及產業扶貧項目的補助范圍及補助標準。只要是有利于實現扶貧到戶,只要是有利于放大扶貧資金的使用效益,只要是不違背扶貧資金的用途,應該允許縣鄉開展扶貧項目管理扶持方式的大膽探索。
比如說,扶貧搬遷、雨露計劃等到戶項目,就可以對補助標準及補助方式進行改革和探索,每個縣劃定專項資金額度后,具體的補助標準可由縣級自主確定,補助標準可以提高到每戶補助1-3萬元,因為很多貧困戶基本沒有資金自籌的能力,要讓真正的貧困戶實現搬遷,8000元的標準仍然顯得不足。各地為了完成扶貧搬遷任務,往往是不得不把扶貧資金補助給那些條件還算可以的農戶,結果是真正的貧困戶還是無法享受扶貧搬遷補助資金。雨露計劃補助資金也是如此,很多貧困家庭的孩子,初中畢業后如果沒有考上高中,他們往往只能出門打工,僅靠1000元的雨露計劃補助資金貧困學生往往無法堅持在培訓機構學習3個月以上,因為在縣城培訓3個月,至少需要生活費1000元以上,學費也在1000元以上,這樣一來,培訓3個月他們需要花費近3000元(在農村差不多是一個人一年的收入),但是,如果他們不培訓,直接到工廠打工,三個月下來,他們還可以掙4000多元。正是由于貧困家庭子女一時拿不出幾千元現金,所以很多孩子不愿參加雨露計劃培訓。但是,如果我們對貧困家庭子女參加雨露計劃培訓,給予更大的扶持,如果參加3個月的培訓,基本不讓這些貧困學生花錢,結果肯定就不一樣了。但是目前雨露計劃補貼資金標準不高,兌現程序也不簡單,實際效果并不理想。
3、創新機制是保障。無論是扶貧到戶還是產業扶貧,都需要通過機制創新做保障,只有科學穩定的機制才能保證扶貧到戶和產業扶貧順利實施。我們認為,扶貧到戶最大的好處就是避免資金截留,產業扶貧最大的好處是解決貧困農戶致富的根本、數倍放大扶貧資金的效益。好的政策還必須有好的機制做保障,只有建立完善的體制機制才能保證扶貧到戶和產業扶貧的推進和實施。具體地講,省級扶貧部門應該明確規定各縣每年扶貧資金總量必須中用于扶貧到戶和產業扶貧項目的資金比例和額度,并且在年度資金檢查考核時作為重要指標參數進行嚴格考評。否則,扶貧到戶及產業扶貧項目資金可能就會“跑邊”,到戶的資金可能就到不了戶,產業扶貧項目可能也難落實。(作者單位:縣扶貧開發辦公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