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與倫比的北京奧運會、舉世矚目的上海世博會、在世界金融危機背景下依然保持經濟快速增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一系列重大成就和標志性事件,使國際社會對中國和中國共產黨刮目相看。那么,為什么中國共產黨能取得如此輝煌的執政成就?為什么這樣一個成立90年、執政超過60年的政黨,依然能夠充滿生機與活力?無數個“為什么”引起人們的深思,筆者認為:
一、立黨為公,大愛永恒是標桿
我們黨從成立那一天開始,就抱定了一個目的,就是為了使中國人民從被壓迫被奴役的苦難中解放出來,獲得當家作主的權利;黨發展、壯大的過程,就是為中國最大多數人的利益英勇奮斗的過程;我們今天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更好地為最大多數人謀利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立黨為公,是我們黨建立以來始終堅持的根本宗旨。
在奪取政權的日子里,我們黨來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無數革命先烈為了人民的利益,不惜“拋頭顱,灑熱血”,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毛澤東同志不僅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論倡導者,更是模范實踐者。他指出:“我們的責任,是向人民負責,每句話,每個行動,每項政策,都要適合人民的利益。”毛澤東認為,群眾是真正的英雄,“智慧都是從群眾那里來的”。因此,他常常以滿腔的熱忱,虛心向群眾學習。他的那些得意之作,大都是向群眾學習的結果。譬如,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是他花兩個月時間,向湖南五縣農民學習的結果;興國調查和長岡、才溪兩鄉調查,是他向這些縣鄉群眾學習的結果;論十大關系的著名講話,是他用四個半月時間聽取九個省、市及中央三十四個部委匯報的結果。毛澤東把群眾高興不高興、群眾滿意不滿意作為執政的根本標準,凡是群眾不高興、不滿意的,他都努力糾正。1941年6月3日,雷電打死了正在出席縣長聯系會議的延川縣代縣長李彩云,又擊斃了一戶農家的一頭驢。這位農民逢人便說,老天爺為什么不劈死毛澤東?保衛部門聞訊,要把這件事當作反革命事件來追查。毛澤東知道這件事情后,立即加以阻止。他說:“群眾發牢騷,有意見,說明我們的政策和工作有毛病。”原來,群眾發牢騷是對負擔過重不滿。他從群眾的咒罵聲中深刻反思,通過精兵簡政、開展大生產運動等措施切實解決了群眾負擔過重的問題。
建國后,我們黨代表人民執掌了國家政權,黨始終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周恩來、焦裕祿、孔繁森、任長霞等人民公仆的光輝形象,在我們的腦海中一一浮現,他們為人民群眾奉獻出自己的一切,在平凡的工作崗位干出不平凡的業績,他們始終牢記黨的宗旨——為人民服務,全心全意的為人民群眾排優解難。在歷次抗洪搶險救災中,無數共產黨人不顧自身安危,沖鋒在前。災難面前,從中央領導到地方官員,從施救者到被救者,用“不拋棄不放棄”譜寫的愛的壯美詩篇,讓世界為中國深深折服。“求求你們讓我再救一個孩子吧!我還能救一個……”,至今,武警戰士那泣血的哭求仍在我耳邊回響;白衣天使施救時累得流產,休息一小時繼續工作,至今,她那虛弱的身影仍在我眼前浮現;更讓人感動的是,一個老婦人,在救援人員對其多次施救失敗的情況下,對救援人員說:“求求你們,別再救我了,去救別人吧!”竟割腕吞金而死……正是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彰顯了華夏兒女的大愛。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為什么是高效的?國際輿論找到了這樣的答案:中國共產黨是一個代表13億中國人民的政黨,有著廣泛社會基礎,思想統一,動員能力強,它的代表性決定了它的執政根基。新加坡《聯合早報》得出結論:在西方多黨制下,每個政黨代表的利益群體是不同的,而在中國,共產黨卻“真正代表全民”。
二、統一戰線,壯大力量是法寶
中國共產黨總是在命運攸關時刻,高舉統一戰線的旗幟,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結成廣泛的戰略聯盟,壯大自己,取得最后的勝利。
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共有五次大規模的統一戰線:一是國民大革命時期的國共統一戰線,由廣大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參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統一戰線;二是土地革命時期的工農民主統一戰線,它包括兩個聯盟:工、農、知識分子和其他勞動者的聯盟,工、農、知識分子和非勞動者的聯盟;三是抗日戰爭時期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國共第二次合作),包括了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以及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英美派;四是解放戰爭時期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包括各民族、各民主階級、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廣大華僑、各界民主人士及其他愛國分子和國民黨統治集團中的一部分地方實力派;五是社會主義時期的“愛國統一戰線”,它是工人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的聯盟,是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形成和實行了一系列重要的統一戰線策略方針和策略原則。主要有:①必須堅持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在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的原則。所謂獨立自主,是指在統一戰線中,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必須保持思想上、政治上和組織上的獨立性,要做到既講統一性,又講獨立性。只有這樣,才能及時地提出和貫徹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實現自己在統一戰線中的領導權,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②必須堅持具體分析、區別對待、利用矛盾、團結多數的原則。在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中國共產黨針對具體的情況,提出了“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策略方針。在對頑固派斗爭中,中國共產黨采取“利用矛盾、爭取多數、反對少數、各個擊破”和“有理、有利、有節”的策略原則。③必須把原則的堅定性和策略的靈活性結合起來,這是堅持和發展統一戰線的又一條基本原則。例如抗戰初期,為了達成國共合作抗日統一戰線,我黨作出了極大的讓步,1937年8月25日紅軍正式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服從國民黨中央政府的統一領導,把陜北蘇區人民政府改為邊區政府,等等。要不然,蔣介石就會指責共產黨合作沒有誠意,不僅不能促成蔣介石抗日,他還會給共產黨戴上一頂破壞抗日的帽子。但是,共產黨也有自己的底線,那就是要堅持獨立自主地作戰,在堅持總的戰略方針下執行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可見,在戰爭年代,毛澤東把原則性與靈活性結合的運用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三、斗爭精神,自我糾錯是關鍵
毛澤東的一生始終貫穿著一種斗爭的精神。當他還是一名學生的時候,就發出了“與天奮斗,其樂無窮!與地奮斗,其樂無窮!與人奮斗,其樂無窮!”的豪言壯語。走上革命道路后,他與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斗,與國民黨、與蔣介石、與漢奸、與黨內的各種反馬克思主義和錯誤思潮斗。新中國建立后,他又與美帝國主義、與美蔣特務、與不法資本家、與腐敗官員、與右派、與走資派、與人們的私心斗,等等。總之,毛澤東的一生,充滿了昂揚的斗爭的精神。沒有這種斗爭精神就不會帶領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趕走侵略者,并建立新中國。有些人把這些概括成了“毛澤東的斗爭哲學”,盡管有人不懷好意,但我認為毛澤東的“斗爭哲學”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寶貴的精神財富。當然,“斗爭哲學”并不是中國共產黨的全部,即使在革命斗爭最殘酷的戰爭年代,也曾有過以“和諧哲學”為基礎的“統一戰線”,并被我們視為“法寶”。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人尚且會犯錯,更何況一個政黨。但中國共產黨的自我糾錯能力特別強,通過整風運動、民主生活會、實踐教育活動等多種形式,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對于在探索過程中出現的嚴重失誤,中國共產黨并不諱言,而是公開鄭重地承認并反思錯誤、改正錯誤,以為借鑒,體現出一個成熟大黨應有的風范。
例如,對于“大躍進”造成的工作失誤,毛澤東主動承擔了責任。在1962年初召開的由中央和中央各部門,各中央局,各省、市、地、縣的主要負責人以及一些重要廠礦和部隊的負責干部參加的共約7000人的中央工作會議上,毛澤東說:“凡是中央犯的錯誤,直接的歸我負責,間接的我也有份,因為我是中央主席。我不是要別人推卸責任,其他一些同志也有責任,但是第一個負責的應當是我。”7000人大會后,劉少奇召開了一次最高國務會議,把7000人大會的精神向黨外民主人士通了氣,說明幾年來國內工作的缺點錯誤,責任在中國共產黨,主要責任在黨中央。周恩來就政府工作中的問題代表國務院作了誠懇的自我批評。出席會議的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為中國共產黨襟懷坦白、敢于承認錯誤和認真糾正錯誤的鄭重態度所感召,紛紛表示愿與共產黨同舟共濟,團結一致,克服困難。中央領導人這種主動承認錯誤、承擔責任、引以為戒的做法,并沒有使他們的形象受到損害,反而得到人民群眾的理解和擁護。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中共中央進行了撥亂反正工作。《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特別對于“文化大革命”這一全局性的嚴重錯誤作了徹底否定,同時明確指出對“文化大革命”的錯誤毛澤東負有主要責任。在徹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同時,鄧小平還稱“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它提供了反面教訓。沒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訓,就不能制定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思想、政治、組織路線和一系列政策。……‘文化大革命’變成了我們的財富。”失敗是成功之母,中國共產黨人總是善于把錯誤作為正確行動的先導。
四、與時俱進,創新管理是保障
中國共產黨歷經革命、建設和改革,黨的奮斗歷程,也是黨領導人民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歷程。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第一次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創造性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
90年的沉思
時間:2011-09-22 00:23:03
字體:
小
中
大
打印
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