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恒章
國務院決定,在全國范圍內實施大規模的農業綜合開發,通過改造中低產田,開墾宜農荒地,改善農業基本生產條件,提高糧、棉、油等主要農產品的綜合生產能力,增強農業發展后勁,以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通過農業綜合開發保護農業發展,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強了我國農業參與國際競爭力,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動員各種生產要素參與農業生產。竹溪縣已被正式列為全國農業綜合開發縣,如何做好農業綜合開發工作需要我們認真的研究。
一、竹溪縣農業綜合開的艱難起步
竹溪縣縣委、政府高度重視農業綜合開發縣的爭取工作,帶領相關部門通過多年艱辛的努力,多次到十堰,下武漢,上北京,匯報我縣的基本情況;分析我縣的自然資源優勢和有利條件;回顧歷史總結竹溪人民為解放事業和國家建設所做的貢獻;從四個方面提出竹溪縣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的重要意義:一是支持老區建設、促進老區人民脫貧致富的現實需要;二是回報山區人民的一種具體體現;三是實施中部崛起和西部大開發政策、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四是鞏固退耕還林工程保護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生態環境的需要。組織專家認真的編制了我縣農業綜合開發五年規劃報告。在省、市財政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竹溪縣人民政府關于請求納入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縣的報告和行動感動了黨中央,感動了國務院,經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批示,由國家農發辦批準我縣從2009年開始,被批準為新增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縣,試行期一年。
二、按計劃完成2009年項目建設任務
2009年,爭取到我縣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兩個:一是竹溪縣竹溪河流域中低產田改造項目;二是竹溪縣梅子貢3000畝有機烏龍茶種植基地建設項目;共爭取中央和省級財政補助項目資金255萬元。
全面完成了2009年土地治理項目建設任務。土地治理中峰鎮竹溪河流域中低產田改造項目完成改造面積0.24萬畝,占任務的100%。完成投資228萬元,其中,中央財政投資120萬元,省財政配套資金60萬元,群眾自籌及投勞折資48萬元。完成具體工程是:修建攔河堰2座;澆筑襯砌防滲渠6條,總長6595m;配套渠系建筑物共38處;改良土壤0.24萬畝;修建機耕路5條,總長2214m;沿機耕道兩側栽種綠化樹2000株。通過項目建設,項目區農業生產條件明顯改善,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顯著提高,極大改善了竹溪河中峰鎮境內1500畝水田的灌溉現狀,新增灌溉面積800畝。預計年增產糧食50萬公斤,油料6萬公斤,新增農業產值140余萬元,增加項目區人均農民收入250元以上,項目區糧油產量增加10%以上。
全面完成了產業化項目建設任務。完成了2009年竹溪縣梅子貢3000畝有機烏龍茶種植基地建設。該項目按照項目規劃設計的內容已全面完成,完成投資235.58萬元,其中:財政投資75萬元(中央財政資金50萬元,省農業綜合開發配套25萬元),企業自籌資金160.58萬元。項目主要建設內容包括:2900畝低產茶園改造;無性繁育苗圃基地新建100畝;新建、改造現代化茶業生產車間、儲藏庫等750平方米;同時以湖北省農科院果茶研究所為技術依托單位,引進有機茶種植加工成熟技術及其推廣,技術培訓500人次。項目直接帶動230余農戶1100茶農人均增收400元以上,對促進農民收入增加,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起到積極作用。
今年5月,省農發辦主要領導組織相關專家,到竹溪農業綜合項目區進行現場考察2009年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建設和管理情況。考察驗收組認為竹溪縣能夠嚴格按照國家農業綜合開發政策,開展項目建設、資金管理,符合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縣資格條件。向國家農發辦報告了省農發辦對2009年農業綜合開發新增的竹溪縣進行考核情況,并請示將竹溪縣正式納入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縣。
三、山區農業綜合開發,既要抱“西瓜”也要捻“芝麻”
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較多,對不同的地區項目傾斜和重點也不盡相同,大項目的多則幾千上億元,小項目少則有幾萬、幾拾萬元,竹溪縣是山區縣,受多種自然條件制約,幾乎沒有爭取大型項目的優勢,為此,必須因地制宜,依據農業綜合開發政策,結合我縣實際做好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爭取工作。
(一)農業綜合開發的主要項目
一是堅持以土地治理項目為主體。土地治理項目是農業綜合開發的主體項目類型,立項時間早,投資量最大,實施最普遍,與農民關系最為密切,也是評價農業綜合開發是否成功的最主要標志。通過對中低產田改造、生態綜合治理、中型灌區節水配套改造,包括修建小型水庫、建設灌排渠、鋪設機耕路、購置農業機械、改良土壤等措施,促進了我國的糧食產量不斷增長,通過土地治理項目,不僅改善了我國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穩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也開辟了一條走以內涵開發為主的農業集約化、現代化發展道路。進行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提高現有耕地的產出率和水利資源利用率。創造“集中資金、重點投入、連片開發”的區域規模綜合開發模式;堅持“國家引導、配套投入、民辦公助、滾動開發”的投入機制;探索建立了“藏糧于地,藏糧于主產區、藏糧于種糧農民的積極性,藏糧于龍頭企業”的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
二是以農業產業化經營項目為引導。農業綜合開發產業經營項目是支持發展優勢農產品及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建設,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農產品行業協會的有效形式,重點支持有市場、有效益、帶動效應大、農民直接受益的龍頭企業、合作經濟組織和專業協會發展,引導和組織千家萬戶農民進行標準化生產,使生產與市場有效對接,促進農民收入穩定增加。發揮國家財政資金投入農業產業化資金的主渠道的作用,扶持大批的農業產業化企業,有力的推動了我國產業化經營迅速發展。圍繞產業搞開發,扶優扶大扶強區域優勢主導產業。結合各地主導產業,加強農副產品儲藏保鮮、產品批發市場等流通設施項目建設。
三是以財政貼息項目、科技推廣、農民專業合作社項目等項目為輔助。農業綜合開發對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經營的龍頭企業采取財政貼息扶持;在中央財政農業綜合開發資金中安排專項貼息資金,按照“先貸款,后貼息”的原則,對符合條件的項目進行貸款貼息。貸款貼息扶持重點為實力較強、規模較大、示范帶動顯著的加工龍頭企業; 在土地治理項目區實施科技推廣項目,主要用于糧棉油,兼顧蔬菜、瓜果等新技術推廣。
農業綜合開發供銷合作社項目扶持范圍:圍繞供銷合作社有優勢的果品、茶葉、棉花、食用菌、畜產品、蜂產品等支柱和特色產業的種植、養殖和加工類項目,儲藏保鮮及產地批發市場等物流設施項目。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生產的農產品直接進入供銷合作社現代流通網絡的項目;龍頭企業直接組織帶動農民建設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的種養基地項目;鼓勵積極探索由龍頭企業通過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將生產、加工、流通緊密連結,形成集約化產業模式的農業綜合開發項目。
(二)2010年我縣已爭取的農業綜合開發項目
今年以來,竹溪縣農發辦對2010年度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按照上級政策要求早規劃、早安排,早動手。2010年我縣現已申報了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9個。認真完成了項目規劃設計與實施方案的編制工作,已上報省級的共6個項目,批復財政補助資金707萬元,比去年增加452萬元,同比增長277%。其中:1、土地治理蔣家堰鎮蘆溝流域中低產田改造項目,省已批復項目計劃財政投資360萬元;2、圍繞全縣糧食、茶葉、魔芋等支柱產業,申報了龍王埡3000畝茶葉種植擴建項目重點產業化項目,財政投資150萬元;3、申報了兩個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中央財政貼息項目,已批復財政貼息資金92萬元;4、申報了在我縣蔣家堰鎮土地治理項目區推廣種植馬鈴薯新品種“鄂馬鈴薯5號”省級集中科技推廣項目,已批復計劃財政投資60萬;5、申報的順溪豆制品公司5000噸優質腐乳加工改擴建專業合作項目,已批復下達項目資金45萬元。
根據上級政策要求,已推薦上報在我縣農業發展銀行貸款的農業產業化經營單位的貼息項目3個,共申報財政貼息資金120萬元。
四、把握山區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重點
1、建設搞準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工程。
按照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2009年7月出臺了《關于開展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工程的指導意見》,提出通過“打造一批精品工程,實現典型引路,集中連片,規模開發,力爭治理一片、成效一片、致富一方”方式,率先在糧食核心區啟動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工程。力爭經過3年示范,到2012年實現在全國范圍內進行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目標。結合我縣正在爭取列入國家“糧食大縣”的總體要求,我縣農業綜合開發在申報土地治理中低產田改造項目時必須從長遠計劃,高標準規劃,嚴要求實施,有規模有質量的申報編制項目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
2、以治水為中心,開展山區水利建設。
由于我縣自然災害較為頻繁,水利建設在農業綜合開發中顯得尤為重要,也是山區農業綜合開發的重點。
一是做到防汛工作必須保證萬無一失。對山區境內未達標的小水庫進行加固、整治,使其達到國家規定的防洪標準,滿足穩定安全的要求;對塘壩進行排隊查體,該加固的加固,能增容的增容,應治漏的治漏。對小水庫都可以利用水工建筑物及相關自然環境,挖掘并創造優美的水面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