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立東
十堰市竹溪縣地處鄂西北邊陲,是面向川、陜的窗口。全縣版圖面積3310平方公里,區域特色為九(分)山半(分)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典型的傳統山區農業縣。農業機械化的典型意境是:田地一望無垠,機械穿梭轟鳴。這是平原地區的田園詩畫。戶均不足1畝田的山區縣,如何推進農業機械化,竹溪縣農機局的“政策”與“特色”對接之舉,闖出具有山區特色的農機化路。
一、惠農政策與“特色縣情”對接,在“小戶”型機械抓普及。現在山區農村的主流仍是以家庭式、小戶型為耕作、生活單元。田地少,主要勞力外出,耕牛短缺。一方面,經濟條件好轉,改善勞動強度,提高生活質量的愿望強烈。熱切盼望現代農業耕作、管理機械,糧食、飼料加工機械入戶,從根本上解決種田地“臉朝黃土背朝天”,糧油加工靠“肩挑背駝幾十里”和“刀砍斧劈”式以人畜為主的傳統生活生產模式轉向以機械為主的現代模式,最大程度地享受國家農機具補貼政策的實惠和現代文明的成果。另一方面,受自然條件和經濟發展程度限制,大中型機械一時買不起,優勢難發揮,效益難體現。竹溪農機局針對這一實際,及時把工作的重點調整到農民盼望的小型農機具推廣應用上,從“小”著手,以“小”引“大”,循序漸近,逐步升級。通過媒體宣傳,組織機械現場演示會和送機械下鄉等活動,把國家農機具補貼政策與“特殊的縣情”對接起來,深受群眾歡迎。2006年以來,全縣共推廣微耕機、植保機等耕地機械4000多臺,水泵、稻、麥、玉米、飼料等收獲、加工機械15000多臺(套)。2010年底,全縣農機裝備總量達到18萬千瓦,比2005年增長71%,農機化綜合水平達到40%,比2005年增長15個百分點。全縣農機化裝備水平、作業水平大幅度提高,群眾的勞動強度、生活質量得到了較大改善,惠農政策給山區群眾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巨大變化。
二、惠農政策與“特色產業”對接,全力推進特色產業的機械化。竹溪山地面積大,縣委、政府的“南煙北茶”產業發展戰略,使全縣以茶葉、煙葉、魔芋、藥村為主的特色產業發展較快,總面積達50多萬畝。為服務全縣重點產業發展,我們提出了服務重點產業就是服務大局,支持重點產業就是群眾得實惠的工作理念,把補貼重點向重點產業傾斜,實現惠農政策與“特色產業”對接。主動向政府匯報,與茶葉企業、煙草企業溝通,利用政策機遇,采取國家補貼,政府扶持、企業共擔的辦法,向茶農、煙農無償提供了茶葉修剪、加工機械、煙葉耕作機械500多臺(套)。目前全縣20萬畝茶葉,除采摘環節外,基本實現了機械化,茶葉的品質和效益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茶葉產業成為全縣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茶葉企業成為全省示范性龍頭企業。煙葉推廣機械化耕作和工廠化育苗、烘烤,為產業的發展升級發揮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三、惠農政策與“民生工程”對接,創新方式支持設施農業建設。在學習領會惠農政策精神中,我們認為支持設施農業是強農惠農政策的應有之義。“菜籃子”工程是建設和諧社會的惠民工程、“市長工程”。“菜籃子”工程的重要內涵是現代設施農業。2010年,我們在保證群眾購機需求的情況下,在全省率先開展了把農機具補貼用于蔬菜鋼結構大棚建設工作,當年扶持2000戶群眾,在城郊鄉鎮建設鋼結構蔬菜大棚基地200畝,不僅減輕了菜農負擔,增加了群眾收入,還豐富了蔬菜市場,保障蔬菜供應。無論是菜民還是市民,都從中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同時,結合國家土地整理項目,支持土地集并,扶持農機大戶、作業大戶、種糧能手,培植竹溪萬畝貢米基地,對促進土地流轉、擴大種植規模走集約經營化之路做了有益的探索,政策效應得到了“拓展”和“放大”。
四、惠農政策與“農機職責”對接,帶動農機事業的發展。前幾年,受體制轉軌等方面的影響,農機事業曾一度停滯和弱化。農機部門的職責和地位也在弱勢、邊緣化。農機具補貼政策的啟動后,我們敏銳地預感到農機事業發展贏來了又一個春天。在落實惠農政策中,竹溪縣農機局借勢發力,嚴格履行職能職責,規范監管行為,積極爭取縣委、政府的重視和支持,嚴格操作程序,加強監管手段,加強農機執法,確保農機安全,加大培訓力度,提高操作技能,共享信息資源,推動跨區作業,扶持農機服務組織建設、培植農機大戶、農機示范戶和農機專業合作社。在政策與“職責”的對接中,農機部門的作用得到體現,地位得到提升。在農機事業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顯得愈來愈重要,愈來愈不可缺少,越來越受廣大群眾的歡迎和擁護,農機部門的自身建設開始跨上新的臺階。機關面貌一新,干部精神狀態好、作風實,工作成績突出,連年被縣委、政府授予“雙文明單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