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委常委 宣傳部長黎貴英
思想政治工作歷來是我們黨的政治優勢,也是我們最大限度地動員群眾、戰勝困難、奪取勝利的法寶。省委、省政府將“三萬”活動作為廣大黨員干部知“三農”、懂“三農”、愛“三農”、促“三農”的“情感之旅”,“訪民情”是第一內容,“增感情”是第一目的,學會如何與農民談心是各級干部必修的一課。
省委書記李鴻忠《與全省農村干部談談心》的文章,是一次“飽含深情”的談心,用宣傳思想工作者的視覺來看,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思想政治工作,值得各級干部學習借鑒。說它成功,在于這樣的談心聽后讓人心頭一熱,切中“受眾”的所盼、所愿、所思、所想,給人以希望和力量,鼓舞人的斗志。這樣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受教育對象才愛聽,也聽得進,能收到實效,才能彰顯出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力。
學習書記“談心”文章,不光要“動容”,主要是“動腦”,要通過“談心”文章去努力發現和思考轉變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這樣才能將民情訪得真、訪得細、訪得全,達到“三萬”活動的目的。筆者認為,談心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書記談心文章蘊含著豐富的交談之“玄機”:
一是要坐下來真談。談話不是講話,更不是講課,要記著“是一條凳上坐著的兩個人。”思想政治工作雖然是務虛的工作,但目的是務實。要做實,就不能搞“天上地下”,就不能虛情假意,做個樣子,擺個姿態。李書記的談心是用“真心”在談,開篇簡要幾句點明農業農村形勢政策介紹,直擊談心的目的——抓落實,在如何抓落實的話題上,書記并沒有開篇就提這樣那樣的要求,而是擺事實、講道理,“農業是安天下的戰略產業,農民是我們的衣食父母,農村是發展穩定的‘底盤’”,并從三個方面作了解釋說明。句句飽含深情,毫無矯情虛假之辭,聽上去心里既踏實,又暖烘烘的,很受用,讓聽者切身感受到這是一種心與心的對話與交流,而不是一方“板著面孔念教條,一方耷著腦袋受教育”。作為長期在機關工作的干部,參加三萬活動是一次難得的鍛煉,走村入戶訪民情不能學蜻蜓點水,要真正帶著對農民的關愛之心,以兄弟般的姿態,平等勾通的方式坐下來深談。
二是要找對路實談。談話是勾通的橋梁,話不通則理不通,不對題就難對路。李書記的談心圍繞著強農惠農,是用“群眾的語言”在談,一點也不云山霧繞、曲徑通幽,用語直達本意,談的什么話題都讓老百姓一聽就明白,如:“要像對待自己的父親母親、爺爺奶奶一樣關心農村空巢老人”、“要像對待自己的兒子、孫子一樣關心留守兒童”、“要像對待自己兄弟姐妹一樣關心農民工”這樣的表述,一聽就懂。參加三萬活動的干部有一些沒有足夠的農村工作經歷,也相對缺乏與農民打交道的經驗,到農村去要多學習的群眾的語言,談什么捏拿到位、把握準確,要緊緊圍繞“農村最關心的話題”去談,農村最大的群體就是農民,農民最基本的生存方式是務農,農民最盼的問題是增收致富,要找準話題,尋求思想上的“共鳴”。
三是要把思想談開。筋脈不打通,四肢就使不上勁,心病還需心藥醫。思想政治工作本身是在人的大腦里搞建設,目的是提神醒腦促工作,但又不能就工作談工作,因為僅就工作談工作本身就不是在談心,而是在變著法兒的下任務、作指示、提要求,讓聽者反感。任何工作都是靠人去完成的,要求別人工作的前提是理解別人、關心別人、愛護別人,很多時候談話者要主動去觸及接受談話者的“靈魂”,把對方想說而不敢說、不便說的話說出來,給予解答。李書記的談心充分體察了農村干部的難處和苦衷,農村干部長期在基層,與農民打交道的多,與上級領導尤其是省級以上的領導交道少,一味的埋頭苦干,對個人前途也有時難免感到迷茫,李書記的講話把農村基層干部想說又難說出口的話“端”了出來,并明確表示,“不會忽視默默奉獻的同志,不會虧待干出實績的同志”,這讓基層干部長期懸著的心放了下來,更有勁頭踏實干工作。參加三萬活動的干部與農民“增感情”,除了“公談”增收致富這類共性的問題,還要“私”談農民的困惑與難處,特別是要主動征求群眾不滿意、不高興的問題,做農民的知心朋友,通過交心談心做好解釋說明、活血化瘀的工作,談出安定、和諧。
總之,書記給干部談心,情真意切、講求方式方法,干部的所盼所愿、所困所疑得到了解答,對廣大農村干部起到了鼓舞士氣、卸下包袱、振奮精神的作用。對于廣大參加三萬活動的干部來說,應該從中得到許多珍貴的啟示:思想政治工作是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重要方式,既要充滿對人民群眾的真心關愛,推心置腹的去接觸群眾,同時又要學會方式方法,少一些空話、套話,多一些實話、真話;少一些說教、指示,多一些道理、引導;少一些不著邊際的話題,多一些實現問題研究;少一些指責、苛求,多一些理解、關心。只有這樣,才會把干部和群眾的距離近一步的拉近,廣大群眾才會把干部真正當朋友看待,群眾也才會講真話、道實情,才能更好地體民情、查民情,為各級黨委、政府決策提供真實可靠的依據,更好地把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貫徹到群眾中間去,促進農村的經濟繁榮、社會穩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