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社會管理促進民政事業發展
——訪縣民政局局長王世漢
記者劉安西
時下,我縣“加強群眾教育創新社會管理”活動正在全縣各地如火如荼地展開。民政部門作為黨和政府聯系人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在社會管理創新中擔負著重要職能。那么,民政部門是如何開展這次活動的?民政部門創新社會管理從哪些方面著手?為此,記者采訪了民政局黨委書記、局長王世漢。
記者:結合民政部門實際,您認為民政部門該如何定位新形勢下的社會管理創新?
王世漢:民政部門主要擔負著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服務軍隊和國防建設、部分專項社會事務管理等工作職責。這些工作都是與人民群眾息息相關,關乎民生大計的大事,民政部門創新社會管理的重點和基礎就是要不斷加強和改善民生,充分發揮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減壓閥”和“穩壓器”作用。社會管理的內容與民政工作息息相關,也是民政部門今后應當重點投入的工作。
記者:作為黨和政府聯系人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民政部門創新社會管理將從哪些方面著手?
王世漢:民政工作的重點在基層,社會管理的重心在基層,社會穩定的根基也在基層,民政部門是聯系黨和群眾的橋梁和紐帶,在社會管理創新中擔負著重要職能。結合民政部門實際,我們將從四個方面著手抓好創新社會管理工作:一是堅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推進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建立覆蓋城鄉的社會救助體系、優撫安置體系和福利服務體系,切實保障困難群體、弱勢群體和特殊群體的基本生活。二是加快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引導各類社會組織加強自身建設,增強服務社會能力,在引領社會經濟、整合社會關系、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三是加強基層社會建設。強化城鄉社區自治和服務功能,健全新型社區管理和服務體系。通過深化基層民主、推進村(居)民自治、加強城鄉社區建設、搭建基層服務平臺等方式,完善基層社會組織體系、自治體系、服務體系,夯實基礎,有效提升基層社會管理能力。四是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
記者:結合民政工作實際,您認為創新社會管理要突出哪幾項工作?
王世漢:就民政部門而言,一是要大力完善社會救助體系,積極發揮保障民生作用。以關心關愛社會弱勢群體,提高社會救助能力為抓手,不斷完善覆蓋城鄉的社會救助體系,發揮民政工作構建和諧社會“穩定器”作用。城鎮低保加強動態管理,提升規范化建設水平;農村低保從今年元月份起人均提標10元,人均補助標準達到60元。再擴面3065人,保障總人數達到3.3萬人以上。全縣城鄉低保對象達到4.2萬人以上,占總人口的11%。城鄉醫療救助擴大覆蓋面,增強醫療救助的及時性,提高醫療救助水平。
二是要健全城鄉聯動的防災減災體系,積極發揮為民解困作用。完善縣、鄉(鎮)、村三級聯動的災害救助應急體系,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救災工作格局,加強突發自然災害的防范應對和災害救助,按照“未災先動、聞災快動”的工作要求,進一步加大新災防范和救助力度,妥善安置災民基本生活,認真落實災害救助政策,全面提高自然災害應急救助能力和水平。切實做好冬春期間受災群眾生活救助工作,進一步加強救災款物使用管理。
三是要建立優撫安置保障體系,積極發揮服務軍隊和鞏固國防作用。全面落實各項優待撫恤政策,加強優撫經費管理,認真實施《竹溪縣優撫對象醫療保障試行辦法》,繼續推進優撫對象醫療費“一站式”結算服務,切實解決優撫對象醫療保障問題。積極開展雙擁創建工作,加強國防宣傳教育,融洽軍政軍民關系。退役士兵安置工作加大職業培訓及就業推介力度,實現退役士兵貨幣補償安置與職業技能培訓及推介就業相結合,確保城鄉退役士兵培訓率達到80%以上。
四是要建立城鄉福利服務體系,積極發揮為民服務作用。加快社會福利事業發展步伐,完成縣福利中心建設項目,確保如期投入使用。進一步鞏固“福星工程”建設成果,組織開展好農村福利院提檔升級工作,改擴建15所農村福利院,完成縣政府承諾“十件實事”任務。認真落實五保供養提標政策,五保對象集中和分散供養標準分別達到年人平2100元和1600元,實現社會化發放。國辦福利機構加大改擴建和效益提升工作,堅持一手抓服務一手抓生產,不斷提高供養水平。加強居家養老服務規范管理,加大宣傳力度,拓展服務內容,積極打造特色和亮點,推進社會福利社會化工作進程。孤兒救助政策落實到位,全面加強孤兒保障工作。福彩事業全面完成目標任務,加強資金的使用管理,加大慈善文化宣傳,促進慈善事業不斷推進。婚姻登記、收養登記加強規范化建設,維護群眾合法權益。加強社會組織登記管理,積極服務全縣經濟社會建設。加大殯葬改革力度,探索推進行惠民殯葬政策,不斷提升便民服務水平。
五是要建立規范自律的干部隊伍管理體系,促進民政事業快速發展。強化目標管理,堅持高標準嚴要求,努力加強干部隊伍建設,關心和服務群眾,轉變作風,主動作為、創新作為,圓滿完成各項工作任務,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記者:全縣各地廣泛開展“進農家、唱紅歌、讀經典”活動,民政局是怎樣開展這項活動的?
王世漢:按照縣委的統一部署,民政局緊緊圍繞“訪民情、送政策、辦實事、促發展”這一主題,堅持“五個結合”進村入戶聽民生、問民計、促發展。一是結合農村實際訪民意,抓好“三項宣傳”。工作組入村后迅速組織召開了村兩委干部動員會、黨員群眾會和村民代表會,詳細了解聯系村的具體情況,制定工作方案,掀起“進農家、唱紅歌、讀經典”活動熱潮。采取“早晚走訪農忙戶、發函走訪空巢戶、反復走訪上訪戶、特別走訪困難戶”,確保走訪活動“全覆蓋”,做到“村不漏組、組不漏戶”。廣泛宣傳《弟子規》等國學經典、紅色革命黨史、惠民方針政策。二是結合群眾所需送思想,抓好“三項教育”。即開展愛黨愛國教育、文明新風教育、尊老敬老愛老傳統美德教育。把新中國成長史、發展史,新農村建設的新風氣和孝親愛老的思想向群眾一一灌輸,扎實開展“十個一”活動。即走訪一戶群眾,建立一戶臺賬,發放一份國學經典原文及解說,贈送一冊《民政政策一百問》,開展一次交心談心,記錄一篇民情日記,擬定一項發展計劃,開展一次幫扶活動,化解一批社會矛盾,解決一批疑難問題,辦一批為民實事,確保活動取得實效。三是結合群眾要求送政策,抓好“三個進農家”。即黨員干部進農家、政策法規進農家、為民情意進農家。在進村入戶走訪過程中,工作組深入農戶家中和田間地頭,給老百姓送政策、送信息、送服務,現場解答他們關心的熱點問題。四是結合部門職能辦實事,抓好“三項服務”。即:服務新農村建設、服務基層組織建設、服務困難群體。結合民政工作實際,圍繞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檢查民政政策法規及各類資金的落實情況,檢查為民服務作風,把此次活動作為檢驗民政干部作風實不實、水平高不高、能力強不強的重要抓手,真正讓群眾從心里認可和信任,支持民政事業發展。讓群眾得到實惠。五是結合走訪調查求發展,建立“三項機制”暖民心。通過與群眾面對面的交流,收集歸納社情民意,探討關于改善農村現狀、推進新農村建設發展等問題,帶著問題調查走訪,帶著破解難題的決心入戶,帶著濃厚干群關系的情意交流,建立干群互信機制、農村經濟增效機制、社會管理創新發展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