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工作機制 創新社會管理
——桃源鄉黨委書記、鄉長曾輝訪談錄
記者杜香平
針對當前全縣正在開展的創新社會管理“千名干部進農家”活動,鄉鎮是如何抓好這項活動的,日前,記者采訪了桃源鄉黨委書記、鄉長曾輝。
記者:當前正值全縣上下開展創新社會管理,加強群眾思想教育,“千名干部進農家”活動時期。請問你對這項活動的開展有何感想?
曾輝:這次全縣積極開展的“千名干部進農家”活動,是全縣創新社會管理,加強群眾教育,轉變干部作風,密切干群關系的一個有效載體;也是加強政策宣傳、強化“四個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更是解決當前及今后社會矛盾的有力手段和破解當前農村經濟發展難題的有效途徑,這對于我們基層來說更是一次觸及心靈的黨性教育。“進農家”活動,需要我們嚴格按照“干部入戶溫暖人、革命紅歌鼓舞人、傳統經典教育人”的總體思路,開展好“進農家、唱紅歌、讀經典”活動。干部要走出機關,走進農家,深入生產一線。做到干部辦公在一線、服務在一線,解決問題在一線,在一線學會做群眾思想工作的方式方法。“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只有在一線,才能真正了解群眾所盼、所思、所想、所慮、所憂,才能密切干群關系,促進社會和諧健康發展。
記者:請你談談如何做好新時期群眾工作?
曾輝:做好新時期的群眾工作,就是要始終把解決民生問題放在首位,以民生為本,始終要堅持走群眾路線,正確處理好科學發展和富民安民的關系。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察民情、解民意、幫民難。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把人民群眾的滿意度作為衡量和檢驗我們各項工作的根本標準,實現好、維護好群眾的切身利益、現實利益和長遠利益,真正在思想上尊重群眾、感情上貼近群眾、工作上依靠群眾,最大限度地化解社會矛盾,解決社會突出問題,促進社會進步。教育引導群眾,倡導文明新風。轉變干部作風,實現社會和諧,確保社會穩定。
記者:剛才你談到了要切實維護群眾的現實利益、長遠利益。請問是如何考慮群眾長遠利益的?
曾輝:如何讓群眾長遠的富裕,這是我們經常思考的問題。加強群眾思想教育工作,關鍵還是如何讓群眾富裕起來。根據桃源的地理位置和實際情況,我們在加大烤煙種植的基礎上,注重抓好了替代產業的發展。去年就引進了袋裝香菇產業的試種,目前已試種成功,下一步就是要讓這些試種成功的示范戶帶領部分群眾發展袋裝香菇,讓煙農有一個新的發展方向。這就是我們提倡的用產業留人、留心,用產業教育群眾的一個發展思路,也是破解群眾發展中的“瓶頸”問題。群眾有了新的替代產業,就會安心抓好當前的生產,做好今后發展的基礎工作。
記者:結合桃源實際,將從哪幾個方面開展活動?
曾輝:一是積極開展“四聯四幫一訪”活動,做人民群眾的貼心人,當好人民的勤務員。四聯四幫是:聯系“困難戶”,幫解決實際困難;聯系“返鄉戶”,幫發展致富項目;聯系“示范戶”,幫發展需要解決的發展難題;聯系“信訪戶”,幫化解心結促和諧。一訪是:訪老干部(黨員),增進感情,征求意見和建議,理清發展思路。二是組織鄉廣播站和各村廣播室發揮廣播作用,堅持每天早、晚播放革命歌曲,每次的時間為三十分鐘到一小時。三是以鄉婦聯、共青團、文化服務中心、學校等單位為主,組織引導廣大干部群眾學唱、傳唱紅色革命經典歌曲。同時在“五一”國際勞動節和“七一”建黨節前,分別組織一次大型唱紅歌比賽活動或舉辦以紅歌為主題專場文藝晚會,不斷擴大活動的參與面與影響力。四是以鄉文化服務中心為主,到各村巡回放映革命題材的電影,每村每月不得少于1部;以中心學校為主組織學生觀看紅色革命電影、講革命故事,誦讀《弟子規》,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同時教育和引導廣大干部群眾在思想上感恩黨、感恩社會、感恩父母,提升全民道德素養。結合實際,組織政府機關黨員干部和鄉直機關黨員干部舉辦一期以“知感恩、強素質、樹形象”為主題的演講比賽,提高青年干部的文明禮貌、敬業奉獻精神和愛國情懷。
記者:根據你剛才談到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尤其是通過發展替代產業解決后續發展問題,從根本上解除了群眾的后顧之憂。但在活動開展中會形成一個怎樣的新局面?
曾輝:是的,替代產業解決了后續發展的問題。同時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與群眾直接對話,不斷加強干部與群眾的溝通聯系,夯實基層組織力量,破解發展難題,使基層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明顯增強,最終實現“干部在一線工作、社情在一線掌握、惠農政策在一線落實、問題在一線發現、矛盾在一線化解、經驗在一線總結、干部在一線考評”。以“創先爭優”激活黨員干部為民服務的熱情,架起干群“連心橋”,努力實現全鄉社會和諧穩定。讓先進典型有人贊,壞人壞事有人貶;讓抹牌賭博沒有市場;讓唱紅歌、讀經典成為人民群眾的精神時尚;讓孝敬老人、愛護子女等優良傳統得到弘揚,使全鄉人民群眾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和使命意識明顯增強。愛黨、愛祖國、愛人民、愛社會主義、愛集體的情感得到升華。通過這些實實在在的工作,讓人民群眾受到教育,也讓干部受到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