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的退休年齡,從周代開始直到明代,都是70歲。到了清代,才改為60歲?!抖Y記?曲禮上》曰:“大夫七十而致仕?!边@里的“致仕”,就是如今退休的意思。唐初名儒孔穎達疏曰:“七十曰老,在家則傳家事于子孫,在官致所掌職事于君,退還田里也?!币馑际钦f,人到70歲就老了,在家應把家事傳給子孫,在朝應把職位還給皇帝,以讓賢者。
秦漢沿襲周例,《西漢會要》中的丞相韋賢,七十多歲時,“以老乞骸骨”?;实圪p賜給他百斤黃金和一處住宅,準許他退休。韋賢成了歷史上第一位退休的丞相,開了丞相退休之先河。不過,如果官員身體不好,即使不到70歲,也可以提前退休,有點類似于如今的“內退”。
宋、元、明各朝依然實行的是“七十而致仕”,只是對個別人、個別部門稍有例外。到了清代,退休年齡一下子提前了10歲,即60歲就可以退休了。不過,文官告退,需要上級批準,拿到批準文件才可以退休。武官則“自副將以下,年六十者概予罷斥?!边@是因為軍營需要朝氣、忌諱暮氣,要保持強大的戰斗力。但這條規定,對提督、總兵之類的高級武官依然不適用,他們都是終身制。(來源: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