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彩蘭
走進基層,深入群眾,是黨員干部的一門必修課。如何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把這門功課做好,關鍵在于行動。要在求真、務實、創新等方面身先力行,在“真實新”上下功夫,抓落實。
一、求“真”務實,將群眾路線內化于心
踐行群眾路線,重申、重塑黨群干群之間的舟水之喻、魚水之誼、血肉之情,首先要在“真”字上下功夫:在求知真學中強識固基、力求突破;在服務真心中取信于民、惠澤于民、情暖于民。以真行造福于民,以真效取信于民。
首先是求知真學。知識是生活的指南,是智慧的火炬。踐行群眾路線,需要領導干部在“學”上下狠功夫,在學習中必須防止淺嘗輒止,不求甚解,不聯系實際、不深入思考的學風,做到扎實真學。一要找“準”主題,學以致知,做深理論學習。根據方向是重點的原則,將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講話,中央下達的關于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相關文件以及上級有關會議內容作為方向性學習內容,認真研讀《論群眾路線—重要論述摘編》、《厲行節約、反對浪費—重要論述摘編》等教育讀本,做到準確領會,及時摘錄,將理論學習做深做精做真。二要端正態度,學以致德,向先進榜樣學習。古人云:“三人行,則必有我師。”踐行群眾路線要見賢思齊,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學習好身邊典型的先進事跡,以深入開展的群眾教育實踐活動為契機,以模范人物為鏡,向先進模范學習以正衣冠,確保群眾路線學習好榜樣引領、高質量推進。三要知行合一,學以致用,在實踐中學習。人的差別源于學習,不學則無術。實踐是最好的老師,要把學與行有效結合,牢固思想防線,把學習理念貫穿于實踐的每一個過程、每一個環節中,不斷夯實群眾路線思想基礎。
其次是服務群眾要真心。孔子曾說過:“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人無信尚且不立,何況為官施政乎?”走好群眾路線,拉近黨群干群關系,至關重要的是對人民群眾是否有誠心、有真情,靠的是與群眾以心換心的真誠交流,把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時刻放在心上,言行一致,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近年來,少數黨員干部群眾觀念淡薄,在“主人”與“公仆”的角色定位上出現偏差,根源就在于思想上出現了問題,少了一顆服務群眾的真心,這是非常危險的。只有對群眾滿懷真情,堅持以情感化,將心比心、以心換心,視群眾為“家人”,與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真正做到“心中常念農桑苦,耳里如聞饑凍聲”,才能知民所想,為民所需,察民所慮,才能真正踐行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真正把為民務實清廉的價值追求深深根植于靈魂深處,堅定理想信念,錘煉服務群眾的真心。
二、求“實”務實,將群眾路線外化于行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踐行群眾路線,重點在“行”,關鍵在“實”。堅持深入一線接地氣,貼近群眾,真抓實干,力求實效。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的講話,引發了全社會的共鳴。踐行群眾路線不是空頭口號,必須求真務實,力求實效,要防止“空談病”,做實干型干部。一要堅持“走出去”,切實改進工作作風,主動深入基層一線,踐行一線工作法。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中國夢的實現不是寫在紙上的,而是靠黨員干部真抓實干,人在基層,心在基層,沉下心來多為群眾辦事實,做好事,解難事。對安排的事情,做出的決策,制定的制度,定了干,說了算,建了查,切實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腳踏實地做工作。走進基層一線是一個“不斷反復”、日積月累的過程,要以制度搭建干群交流平臺,深入基層,真正實現“心身沉下去”。
二要堅持“引進來”,切實了解民情民意,把握群眾脈搏,汲取群眾智慧,真正掌握基層第一手資料。堅持“引進來”就是要“不恥下問”,拜人民為師,問計于民,問情于民。馬克思曾經說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和推動者,人民群眾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我們的許多制度措施、辦法、方案,是通過下基層調查研究,反復征求群眾意見,集思廣益而產生的,群眾中的許多困難和問題,也是通過深入基層發現并解決落實的。黨員干部要放下架子,走進基層,走近群眾,通過廣泛深入地開展談心、調研、走訪等活動,聽聽群眾的所思、所盼,汲取集體智慧,獲取基層一手資料,用滿身“泥土味”筑牢干群“魚水情”。
三、求“新”務實,將群眾路線創新于時
古往今來,“不循古而興,不易禮而亡”,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踐行群眾路線重在“新”字,要與時俱進,不能固步自封,提倡新思維、新方法,敢于創新,樂于創新。
領導干部踐行群眾路線也要樹立創新思維,做到敏于觀察、勤于思考、統籌全局、勇于創新,譜寫黨群工作創新華章。創新不僅是黨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思想路線的本質要求,更是提升經濟效率,促進社會發展的根本需要,各個領域、各項工作都需要創新。因此,必須打破傳統思維定勢和因循守舊的觀念,破除固步自封、安于現狀的思維,強化創新和發展意識,積極地探討研究工作新思路、新招數。走好群眾路線既是一次發展之行,也是一次求真、務實、創新之行。惟有在“真實新”上下功夫,才能將群眾路線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創新于時,落實體察民情,傾聽民聲,真正為基層找路子、謀發展、解難事、惠民生,贏得群眾的擁護。(作者單位:竹溪縣公路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