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熹平石經》的書寫者,就是東漢文學家、史學家、音樂家、畫家、書法家蔡邕,他還精于天文數理,是歷史上記載最早的通才。

■劉繼興
東漢靈帝熹平四年(175年)的一天,京城洛陽的太學門口,立出了一方石碑,內容是官方欽定的《六經》,作為天下讀書人校訂文字的范本,這就是著名的《熹平石經》。一時之間,觀者云集,道路為之阻塞。
《熹平石經》的書寫者,就是東漢文學家、史學家、音樂家、畫家、書法家蔡邕,他還精于天文數理,是歷史上記載最早的通才。
原來就在這一年,蔡邕等人奉命校定儒家經本六經文字。在校書過程中,他發現社會上許多儒家經典在流傳中被人篡改不少,文字多有謬誤,貽誤后學。熹平四年,蔡邕與堂典、楊賜、馬日碑等人聯合上書,奏求正定《六經》,得到了漢靈帝的批準。蔡邕親自把校定好的經書書丹上碑,使工匠鐫刻后將碑立于太學門外,作為標準范本,名曰《熹平石經》。
《熹平石經》歷經風雨兵火,到宋代時已難窺全貌,僅存數塊殘石,后來又有少量零星碎塊出土,現在珍藏在多個博物館中。《熹平石經》為標準隸書,是東漢時期隸書藝術集大成者,也是隸書的巔峰之作和告別之作。自此以后,隸書作為一種具有時代標志的書法形式開始走向沒落,逐步退出了實用領域,其地位被楷書取代。后世的隸書藝術也無法達到東漢隸書的藝術水平。
蔡邕字伯喈,陳留圉(今河南杞縣〕人。權臣董卓當政時拜左中郎將,故后人也稱他“蔡中郎”,是后漢三國時期著名才女蔡琰(蔡文姬)之父。蔡邕通經史,善辭賦,《隋書?經籍志》著錄有其文集20卷,明人張溥輯有《蔡中郎集》二卷。
蔡邕妙解音律,是古代屈指可數的音樂家之一。
我國現存最早的琴學專著《琴操》,就是蔡邕的杰作。全書兩卷,共收錄古琴曲四類,包括歌詩五曲、十二操、九引及河間雜歌二十一章。對這些古琴曲,蔡邕一一作了題解,介紹其作者、主題及背景故事,有的還附有歌詞。
蔡邕創作的《蔡氏五弄》(《游春》《淥水》《幽思》《坐愁》《秋思》),與三國魏末嵇康創作的《嵇氏四弄》(通說為《長清》《短青》《長側》《短側》)四首琴曲并稱九弄。為古琴典范作品。隋煬帝時代,曾把彈奏“九弄”作為取士的條件之一。
蔡邕與樂器的故事也不得不說一下。“焦尾”是蔡邕親手制作的一張琴。蔡邕在“亡命江海、遠跡吳會”時,曾于烈火中搶救出一段尚未燒完、聲音異常的梧桐木。他依據木頭的長短、形狀,制成一張七弦琴,果然聲音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為“焦尾”。“焦尾”以它悅耳的音色和特有的制法聞名四海,與齊桓公的“號鐘”,楚莊公的“繞梁”,司馬相如的“綠綺”一道,被尊為中國古代“四大名琴”。
柯亭笛,也簡稱“柯笛”“柯亭”,為蔡邕拆柯亭第十六根竹所制之笛,其音色優美。后泛指美笛,也比喻良才。伏滔《笛賦序》中說:“柯亭之觀,以竹為椽,邕取為笛,奇聲獨絕。”《晉書?桓伊傳》也有這樣的記載:“(桓伊)善音樂,盡一時之妙,為江左第一。有蔡邕柯亭笛,常自吹之。”
對后世影響最大的,是蔡邕的書法藝術。其書法精于篆、隸。尤以隸書造詣最深,名望最高,梁武帝稱他:“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如有神力。”當代史學家范文瀾講:“兩漢寫字藝術,到蔡邕寫石經達到最高境界。”他的字整飭而不刻板,靜穆而有生氣。除《熹平石經》外,據傳《曹娥碑》也是他寫的,章法自然,筆力勁健,結字跌宕有致,具古樸天真之趣。
創立“飛白書”,是蔡邕在書法史上的重要成就之一。
東漢靈帝熹平年間,皇上令蔡邕書寫《圣皇篇》,他寫完后便動身送往皇家藏書之所鴻都門。在等待接見期間,他看到有幾個工匠正在用蘸著石灰水的掃帚刷墻。由于掃帚苗比較稀疏,蘸水后水分不是很充足,加之墻面不夠光滑,所以一掃帚刷下去,印在墻面上的水痕里仍有些地方會露出未被打濕的墻皮。蔡邕見此,心中不覺隨之一動。他想,以往寫字多是用筆蘸足墨汁,一筆寫下去,筆畫是純黑的。如果能借鑒工匠刷墻的原理,讓黑色的筆畫里露出些紙或帛的底色來,整幅字看起來豈不更加生動自然?
蔡邕回到家里,激動得顧不上休息就立刻準備筆墨紙硯。回想著工匠刷墻時的情景,提筆便寫了開來。可誰知,想象和現實之間還有很大的差距,一開始不是紙的底色無法露出,就是露出來的部分顯得過于生硬。但他沒有灰心,在經過反復思考和一次又一次的嘗試后,終于掌握了蘸墨多少、用力大小以及行筆速度等方面的尺度,寫出了黑色中隱隱露白的筆畫,使整幅字呈現出不同于以往的靈動、變化和飄逸,別具韻味。
蔡邕獨創的這種“飛白”體,很快地就被推廣開來,在其后的朝代中被歐陽詢、歐陽修、蘇東坡等書法大家以及唐太宗、唐高宗、宋太宗、宋仁宗等帝王所推崇。此種書體的傳世作品甚少,我們現在只能從諸如《晉祠銘》《升仙太子碑》《開業寺碑》《大唐中興頌》等唐宋御制的碑額題識上去感受其風采。
蔡邕不僅是東漢的大書法家,而且是漢代書法理論的集大成者。傳世書論有《篆勢》《筆賦》《筆論》《九勢》等,都是書法史上的經典之作。
形容對客人急切歡迎的成語“倒履相迎”也源自蔡邕。說的是有一次,好友王粲來拜訪,正逢蔡邕睡午覺。家人告訴他王粲來到門外,蔡邕聽到后,迅速起身跳下床,急急忙忙踏上鞋子就往門外跑,由于太慌忙,把右腳的鞋子踏到了左腳上,把左腳的鞋子踏到了右腳上,而且兩只鞋都倒踏著。當王粲看到蔡先生是這么個模樣,便抿著嘴笑起來。
蔡邕的人生結局很悲催。公元189年,漢靈帝駕崩,董卓專權,自任相國。他對譽滿京華的蔡邕極力拉攏,先拜侍中,次年又拜中郎將,封高陽鄉侯,食邑500戶。漢獻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在司徒王允的謀劃下,董卓被誅殺,蔡邕也受株連被“下獄論死”。蔡邕心有不甘。臨難前,他提出請求,能否暫免自己一死,以“黥首刖足,續成漢史”。眾人也為其求情,但無濟于事。很快,一代才雄蔡邕郁郁寡歡死于獄中,終年60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