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再體
俗話說:“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鄉鎮干部作為聯系群眾最緊密、服務群眾最直接的群體,既是黨和政府形象的最直接樹立者,又是各項工作落實的推動者。所以踐行好群眾路線,暢通“最后一公里”,在鄉鎮這一級尤為重要。
一、胸懷“三心”,與群眾建感情
胸懷敬畏心。鄉鎮干部是直接與群眾打交道的干部,工作開展好壞,群眾起著重要的作用。要正確樹立“服務者”的意識,充分認識到群眾的重要性和主體地位,時刻對群眾抱著敬畏之情,帶著敬畏開展工作。要摒棄自己是“官”的認識,主動放下架子,真心誠意善待群眾。要敬畏手中的權力,清楚肩上的責任,不管權力大小,都謹小慎微。
胸懷愛民心。干部和群眾的關系,是魚和水的關系,只有水好,魚才能鮮活。群眾基礎決定工作基礎,只有群眾愛戴和擁護,干部才有威信,工作才能“如魚得水”。要真正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時刻把群眾的冷暖放在心上,帶著感情開展工作,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真正做到一切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
胸懷親民心。鄉鎮干部不僅是辦公室干部,更要是群眾家中的干部、田間地頭的干部。只有真正了解群眾,才能知道如何做群眾工作,只有真正了解農村,才能知道如何推動農村發展,只有與群眾間沒有隔閡,干群關系才能融洽。要把群眾當親人,與群眾交朋友,主動融入群眾,與群眾打成一片,同群眾心連心。
二、堅持“三謀”,讓群眾得實惠
堅持為民謀福。民生改善,群眾幸福,才是群眾路線之本,也是鄉鎮干部的首要追求。要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不搞形式主義和政績工程,圍繞群眾的呼聲和需求,聚集項目和資金,著力改善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要善于為群眾辦事,有規劃和論證,切實把實事辦好,把好事辦實,以實際成效取信于民。
堅持為民謀富。為官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舉,在于富民。鄉鎮干部不僅要做群眾的服務者,政策的落實者,還要做群眾增收致富的“引路人”。要結合市場和實際,深入分析內在發展動力,根據群眾意愿,制定科學長遠的發展規劃。在改進服務上下功夫,優化發展軟環境,為群眾發展創業創造有利條件。
堅持為民謀利。以確保群眾利益不受侵害為根本,認真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讓好政策人人知曉、人人受益。堅持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解決好群眾最關心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解決好群眾生產生活中的難題,讓群眾在服務中得實惠。努力辦好教育,提高醫療衛生水平,加強市場環境整治,讓群眾“普惠式”收益。
三、練好“三功”,筑牢堅強堡壘
練好“內功”塑形象。俗話說:“打鐵還要自生硬”,鄉鎮干部要想管理服務好基層群眾,贏得群眾信賴,要練就過硬的作風。要學會先做人再做事,時刻堅守做人原則和底線,有正確的價值觀念和人生追求,以群眾利益至上,做到拒腐防變,永葆本色。要真正做到,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樹立鄉鎮干部的良好形象。
練好“外功”提效能。能力是干事之本,沒有能力,心有天高,也終將一事無成。鄉鎮工作繁瑣雜碎,特別是群眾工作,再不起眼的一件小事,也極具技巧。不僅要熟知各項政策,還要吃透村情民情,不僅要熟悉業務,還要會做群眾工作,不僅要知道新興事物,還要了解農村習俗。要在苦練本領、提高效能上下功夫,當好“門門通”和“萬金油”。
練好“苦功”保落實。鄉鎮是工作落實和服務群眾的“主戰場”,鄉鎮干部則是“主力軍”。當好鄉鎮干部,肯于吃苦是一門基本功,要甘于奉獻,舍得時間和精力,肯花耐心和功夫,時刻清楚工作任務,堅持工作“周清月結”的良好習慣,咬定目標不放松。鄉鎮干部還要有樂觀向上的心態,從容面對艱苦的環境和艱巨的任務,學會苦中作樂。(作者系新洲鄉黨委書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