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建國
當下,我縣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端良好,漸入佳境。但是,隨著活動的開展,各級各單位之間在認識高度、落實程度、推進深度等方面的差別逐漸顯現出來,亟待找準根源,補充措施,及時規避。
“六大差別”及其根源
下級與上級差別。表現為“上緊下松”、“上嚴下寬”。根源是少數單位錯誤認為,上級是教育實踐活動的組織發動者,當然應該做出表率,而作為下級,只不過是上行下效、響應號召而已。
所屬單位與主管單位差別。表現為所屬單位教育實踐活動進展滯后于其主管單位。根源是少數所屬單位錯誤認為,開展教育實踐活動是縣委、縣政府職能部門的事,作為這些部門的下屬單位,沒有必要十分規范和扎實。
鄉鎮與縣直單位差別。表現為鄉鎮的教育實踐活動特色不夠突出,亮點較少,縣直單位特色較突出,亮點較多。根源是少數鄉鎮錯誤認為,縣直機關“坐辦公室”的干部深入基層少,和群眾面對面的機會少,故應該接受群眾路線教育。而鄉鎮干部職責就是做群眾工作,為群眾辦事,天天在走群眾路線,天天在實踐和群眾打成一片,沒有必要再花費大量精力去開展。
經濟工作部門與黨政管理部門差別。表現為經濟工作與教育實踐活動脫節,顧此失彼。根源是少數經濟工作部門錯誤認為,教育實踐活動是上層建筑領域的工作,而作為經濟工作部門,做好自己“正事”最重要,其他都是次要。
一般干部與領導干部差別。表現為單位內部在對待教育實踐活動的態度和實際表現上,一般干部不如領導干部,副職領導不如正職領導。根源是少數干部錯誤認為,教育實踐活動主要目的是解決領導干部脫離群眾問題,作為副職和一般干部,相對于單位主要負責人,實際上也屬于群眾,“天塌下來有長子”頂著,參加活動沒有必要十分認真。
活動后期與活動初期差別。表現為“先緊后松”、“始嚴終寬”。根源是少數單位對教育實踐活動必要性和重要性認識不夠,因此活動組織工作被動,疲于應付,流于形式。一旦上面疏于督查,勢必虎頭蛇尾,甚至有始無終,不了了之。
四條補充措施建議
實行教育實踐終身制。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與人民群眾密切聯系的作風是黨的三大作風之一,中國共產黨不斷發展壯大的歷史就是一部堅持踐行群眾路線的歷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就是要把為民務實清廉的價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全黨同志的思想和行動中,夯實黨的執政基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使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具有廣泛、深厚、可靠的群眾基礎。由此可見,應當實行教育實踐終身制,與各年度常規工作、各階段中心工作同步進行,作為解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四風”問題的治本措施,檢驗干部德、能、勤、績、廉的首要標準和做好各項工作的根本法寶。
建立科學評價體系。科學的評價標準是嚴格、合理考核的必要依據。應由相關職能部門專職理論教員組成考核評審團,研究制定教育實踐情況評價標準,為考核評審提供科學依據。
實行教育實踐報告制度。教育實踐活動期末和以后各年度末,單位和個人分別撰寫教育實踐情況專題報告,作為接受考核評審的總結匯報,并按照論文答辯形式,由評審團專家評委提問,總結匯報者答辯,以此規避抄襲、代寫總結報告等弊端。
實行“群眾評委”制度。教育實踐活動考核評審團應選配一定比例的群眾評委,參與教育實踐情況考核評審、答辯提問和打分。(作者單位:竹溪縣交通運輸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