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孟新鐘
墓碑上寫著周英臺
往堰口方向一條不寬的老白公路從山伯墳對面一黃姓人家的吊坎下經過,公路里邊是一人多高的吊坎,吊坎呈魚頭狀,一棵很粗的古樹,一蔸大刺架,郁郁蔥蔥,把這戶人家遮擋得嚴嚴實實,吊坎下是公路,公路外一塊雜草叢生的低洼之地,中間有一座墳墓,這就是傳說中的“山伯墳”,離墳墓不遠處是一條小溪,小溪的邊上緊靠一座山。
路邊的“山伯墳”圓圓的,像口直徑四五尺大的鐵鍋扣在那里,墳上長滿了萋萋芳草,墳前立了一塊帶有“帽沿”的墓碑,高約75厘米,寬40多厘米,厚約10厘米左右,由于年代久遠,風雨侵蝕,這塊墓碑顯得很粗糙,上寫著“梁山伯、周英臺之墓”,而不是常說的祝英臺。
墓的背面沒有諸如介紹死者身世的碑文,沒有墳內逝者的生死時間,也沒有立碑人的姓名、年月日,好似一座“無人墓”,卻時時有人拜謁,有人燒紙、上香。
筆者站在墓前陷入了沉思:從小看過“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小人書;長大又看過“梁山伯與祝英臺”的電影;在師范學習期間,我的班主任老師,喜歡在晚自習后他寢室門旁的牽牛花叢、油綠碩大的芭蕉樹下,用小提琴演奏一曲“梁祝”,那委婉動聽的旋律,在夜色下的校園里飛揚,打動了多少青年學生的心。尤其我的母親,生前特別喜愛“梁山伯與祝英臺”的電影,當看到祝英臺前往因思念自己而病故的山伯墳憑吊時,悲慟的情景與唱腔讓母親凄然淚下;看到梁山伯、祝英臺化作一雙五色繽紛的蝴蝶,在彩虹與百花叢中翩翩起舞時,勞累一天的母親,疲倦的臉上綻開了難得的笑容……沒想到今天我竟身臨其境,到“山伯墓”前憑吊這一對有情人,他們為追求婚姻自由寧可殉身在堰口這塊充滿幻想與神奇的土地上,我對此產生了一股懷古之情,心懷仰慕之意,在路邊采了一把野菊花,虔誠而傷感地放在墓前。
周英臺是本地人
被青草覆蓋著的墳墓,墳上長了兩棵類似金銀花、紫薇這樣的“相思樹”,樹的枝椏盤根錯節纏繞在一起,難舍難分;墓上還有一大蔸臘梅,順著相思樹攀爬,一直爬到一路之隔的吊坎上的大古樹,再爬到黃姓人家后院的籬笆上,寒冬臘月,臘梅盛開的季節,成千上萬朵的小花,散發著醉人的清香,祭奠著這對情人。
山伯墳不大,沒有牌坊,沒有碑文,沒有廟宇,更沒有為死者守望的石人,備乘的石馬,甚至安放在一個不起眼的地方,可見當時封建禮教的森嚴和對這對“叛逆者”的苛刻。但寧靜而偏僻的“山伯墳”很有名氣,常引來過往行人、旅客駐足觀望。
當地年事已高的老人告訴筆者,他們小時候,常聽大人講,西六縣(指十堰及其周邊縣市)以及河南、陜西上武當山朝拜的香客路過這里,都要齊刷刷拜倒在墓前,磕頭、燒香、放鞭炮,祈福保平安。
有人說,梁山伯、祝英臺的故事,出自江浙,這也許是因為梁山伯、祝英臺電影是越劇唱腔,外景地也取自江南,我們小小十堰偏僻的堰口出現千古風流的梁祝傳奇故事,真讓人費解,又感到欣慰。
我在追尋“山伯墳”的過程中,當地上了年紀的老人對我說:“周英臺與祝英臺不是一個人,不是一回事,梁祝的故事,就出在堰口,梁山伯是馬家河人,那時叫馬下河,是一介書生,周英臺是本地堰口人,就是現在缸套廠菜市場進去的周家溝人,家里富有,但其父嫌貧愛富,才導致這場愛情悲劇。”
“山伯墳”填埋時間不長
筆者在小川執教,時間不到一年,這期間有六七次路過山伯墳,并稍作停留,1973年我調到公路部門工作,多次路過堰口,卻不見“山伯墳”的蹤影,原因是老白(漢十)公路幾經加寬、改線,把原在路邊的“山伯墳”遠遠地撇在了路外,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日前,為了尋找“山伯墳”,筆者頗費周折,找到了原“山伯墳”所在地的原堰口五隊隊長王化權。這位79歲高齡的老人回憶說:“老白公路擴寬、修鐵路,都沒有傷及‘山伯墳’,1984年,市內幾家單位在那兒平地蓋樓房、建煤場、修倉庫,把‘山伯墳’糟蹋了。當時我在外面辦事,聽說推土機進了工地,我急忙趕回去,這時山伯墳推了一半,我一邊安排人,把墓碑抬到生產隊倉庫的屋檐下,又站到推了一半的山伯墳上往下望,看墓內究竟有沒有東西,但啥也沒有,只是個土堆——要有興許在深處,但沒有往下挖,只是平了墳,至今也塊二三十年了。”“山伯墳”就這樣被填埋了,把一個美好的故事撕碎了,再也聞不到那開滿墳崗、清香撲鼻的臘梅花香,再也看不到那萋萋芳草覆蓋下寧靜的“山伯墳”,有的只是那山邊的細流,日夜訴說著這動人的愛情故事……
“兩個死后堰口埋”
上世紀五十年代,筆者師范畢業后分配在馬家河里面大山深處的小川執教。這期間,有時放假回家,有時到十堰開會辦事,都要經過堰口與十堰埡子中間的“山伯墳”。
記得筆者1958年在堰口小學開會,休息時間我在操場溜達,見一群活潑可愛的小朋友,一邊跳繩一邊唱當地流行的兒歌:“梁山伯、祝英臺,一路去一路來,一路死一路埋,兩個死后堰口埋……”筆者一聽很驚奇:怎么梁山伯在堰口埋?我不由自主地問:“在哪里?在哪里?”幾個小朋友停止了跳繩,一起用小手給筆者指“山伯墳”所在的位置;還有一個小同學自報奮勇,前往帶路,把筆者帶到了“山伯墳”所在地,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山伯墳”。
作者簡介:十堰市作協會員、市公路管理局退休干部
(據秦楚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