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基 力量之源 勝利之本
中共湖北省委黨史研究室
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我們黨的群眾路線。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斗爭實踐中創造并不斷發展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湖北具有光榮革命傳統,是中國革命的重要策源地。從黨在湖北的革命斗爭實踐中汲取堅持群眾路線的寶貴經驗,認識并把握群眾路線的本質要求,對于增強執行黨的群眾路線的自覺性,做好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
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發展的奮斗史。我們黨一誕生,就把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奮斗目標鮮明地寫在自己的旗幟上,從此開始了自強不息的奮斗歷程。
湖北是中國共產黨組織的重要發祥地。黨的一大后,湖北黨組織致力于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相結合,以組織發動工人運動為主要任務,迅速掀起位居全國前列的武漢罷工“狂潮”,并以漢口江岸為中心的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把全國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推向頂點。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與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國民黨建立革命統一戰線,湖北黨組織不斷擴大鞏固黨的群眾基礎和階級基礎。湖北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匯聚成洶涌澎湃的大革命洪流,推翻了北洋軍閥在湖北的統治,給帝國主義、封建勢力以沉重打擊,武漢成為全國大革命的中心。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實行武裝斗爭和土地革命的方針,在廣大農村發動農民群眾開展武裝斗爭,開創革命根據地,建立革命政權,領導農民群眾進行土地革命,實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湖北及其相鄰地區先后建立鄂豫皖、湘鄂西、湘鄂贛、鄂豫邊、鄂豫陜、湘鄂川黔等革命根據地,誕生紅三軍團、紅二軍團、紅四方面軍等主力紅軍,成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重要戰略區域。“小小黃安,人人好漢,銅鑼一響,四十八萬,男將打仗,女將送飯”,正是分得土地的農民積極參加武裝斗爭和根據地建設的真實寫照。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以抗擊日本侵略軍、實現民族獨立解放為人民群眾的最大和根本利益,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與國民黨實行第二次合作,動員社會各階層抗戰,成為團結全民族抗戰的堅強核心。湖北黨組織放手發動群眾,迅速掀起以武漢為中心并輻射全國的抗日救亡群眾運動高潮,隨后開辟廣闊的敵后戰場,組建新四軍第五師,建立鄂豫邊抗日民主根據地,在根據地實行減租減息的惠民政策,使其發展成跨連鄂、豫、皖、湘、贛五省的解放區。新四軍第五師成為中原敵后抗戰的中流砥柱。
解放戰爭時期,在中國面臨兩種命運、兩種前途決戰的關鍵時刻,中國共產黨為了人民的解放,在人民的全力支持下,與國民黨反動派展開了生死決斗。在湖北地區,中原軍區部隊戰略堅持10個月,人民群眾“壇里勻米、鍋里勻飯”,幫助部隊渡過難關,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企圖困死中原部隊的陰謀,最后以中原突圍戰役拉開了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序幕。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在人民群眾支持下迅速重建中原解放區,實現了人民解放戰爭乃至20年人民革命戰爭從戰略防御向戰略進攻的歷史性轉變,湖北成為人民解放軍奪取全國勝利的前進基地和穩固后方。為奪取解放戰爭的全面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湖北黨組織始終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湖北人民在黨的領導下浴血奮戰,先后有70萬優秀兒女獻出了寶貴生命。正因為如此,湖北才從1920年武漢共產黨早期組織創建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30年紅旗不倒,從1927年秋收起義到1949年湖北全境解放——22年武裝斗爭不斷。歷史證明:人民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真正動力,人民是我們黨發展壯大的根本依靠,人民是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堅實保證。
群眾路線是黨的寶貴精神財富
在長期的革命斗爭實踐中,湖北黨組織正確執行黨的群眾路線,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
一心為民是堅持群眾路線的重要基礎。群眾路線的政治基礎是我們黨的宗旨。堅持群眾路線,必須首先確立并始終恪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理念。1931年長江、漢江洪水泛濫,湘鄂西蘇區大部被淹。蘇區黨組織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盡管面臨反“圍剿”的嚴峻形勢,毅然決定迅速組織以堵口復堤為重點的水利建設,并從各級蘇維埃政府的每月收入中抽取30%作為修堤費用。群眾以工代賑,黨員干部則義務修堤,紅軍指戰員在反“圍剿”的緊張斗爭中也上堤支援。國民黨軍飛機轟炸時,蘇區干部和紅軍指戰員仍身不離堤,手不離鍬,與民工并肩戰斗。老百姓將這些堤防稱為“紅軍堤”。當年蘇區的一座座“紅軍堤”、“紅軍壩”不僅抵御了兇猛的洪水,更留下了黨與人民群眾不可分割的血肉之情。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人民群眾就熱愛共產黨,信賴共產黨,心甘情愿跟著共產黨。這是湖北革命歷史反復證明的一條真理。
求真務實是堅持群眾路線的正確途徑。群眾路線的哲學基礎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就是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因此,堅持群眾路線,必須求真務實。1947年底,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后,把發動群眾進行土地改革作為頭等任務。由于敵情嚴重,來不及充分發動群眾,不少地方發生“強制分田”、“行政分田”現象,多數基本群眾并未得到實際利益。為此,鄧小平兩次給毛澤東寫信,提出大別山區土改條件尚不成熟,應該區分游擊區和鞏固區,實行不同的政策和策略。在中央批準以后,大別山區堅持從實際出發,尊重群眾意愿,將土地改革變為減租減息,政治經濟形勢迅速好轉。群眾說:過去80%反對你們,現在80%贊成你們。劉鄧大軍站穩了腳跟。在革命斗爭實踐中,湖北黨組織根據不同時期的實際情況,確定不同的戰略方針,確保黨的政策符合客觀實際,符合形勢變化的需要,不斷開創革命斗爭的新局面。這是湖北30年紅旗不倒的一個重要原因。
清正廉潔是堅持群眾路線的堅實保障。清正廉潔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質要求,反對腐敗是中國共產黨一貫堅持的鮮明政治立場。從中國共產黨成立特別是在根據地建立革命政權實行局部執政以后,湖北黨組織就要求各級干部恪守清正廉潔。通山縣蘇維埃主席戴德昌眼看著自己不滿6歲的女兒活活餓死,沒有動用他看管的10萬斤公糧中的一粒糧食。廣濟縣工委書記張鳳林領著全家討米要飯,沒有動用他保存的1000元公款中的一塊銀元。與此同時,湖北黨組織還開展各種不同形式的學習教育活動,對少數貪污腐化分子予以嚴厲制裁。鄂豫邊區黨委在全區先后開展“反不良傾向斗爭”和“三整三查”自我教育運動,始終使邊區黨政機關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保持清廉正氣,深受邊區民眾稱贊。人心向背決定黨的生死存亡。“得民心者得天下。”這個道理,連當年美國駐國民黨政府大使司徒雷登都明白。他曾慨嘆:“共產黨戰勝國民黨,靠的不是飛機大炮,而是廉潔以及廉潔換得的民心。”
群眾路線永遠是黨的生命線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由革命黨變為執政黨,由局部執政變為全面執政。建國60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黨緊緊依靠人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績。不可否認,隨著世情、國情、黨情的變化,黨群關系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中共中央決定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新形勢下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重大決策,是加強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建設的重大部署,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舉措。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無論時代怎樣變化,我們黨都不能改變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群眾路線永遠是黨的生命線。
必須牢固樹立群眾觀點,始終堅持黨的群眾路線。一切為了人民,是共產黨的根本宗旨。共產黨人除了人民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革命戰爭年代,面對血與火、生與死的考驗,共產黨人用鮮血與生命踐行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歷史告訴我們,黨的成長與壯大,革命的勝利與發展,都與群眾路線息息相關。今天,我們要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五個湖北”的美好愿景,必須堅定不移地執行黨的群眾路線,才能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必須創新工作方法,切實提高做好群眾工作的能力。毛澤東同志指出:按照實際情況決定工作方針,是共產黨員必須牢記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當今社會正處在深刻的轉型變革之中,我們要在學習和繼承歷史經驗的同時,認真研究經濟社會生活的新變化和群眾工作的新特點,積極探索適應新形勢要求的群眾工作的新途徑、新方法、新機制。要把解決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作為群眾工作的重點,要善于體察群眾愿望,關心群眾疾苦,盡心盡力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不斷破解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難題和挑戰,提升做好群眾工作的本領和能力。
必須轉變工作作風,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戰爭年代,我們黨始終與人民群眾血肉相連,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黨為政清廉。隨著時代變遷和社會發展,部分干部的宗旨觀念淡化了,對人民的感情淡薄了,脫離群眾的危險逐漸突顯,出現了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奢靡之風等問題,嚴重損害了黨的形象,人民群眾深惡痛絕。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消極腐敗的危險更加尖銳地擺在全黨面前,這個問題解決不好,就會對黨造成致命危害,甚至亡黨亡國。無論什么時候,無論形勢如何變化,我們黨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傳統絕對不能丟!只有堅持與人民群眾同甘共苦,血肉相連,人民群眾才會與我們黨同心同德,同向同行,黨和人民的事業才會立于不敗之地,無往而不勝。
來源: 荊楚網-湖北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