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圖書館收藏的《聊齋志異》手稿本是我國清代著名文學(xué)家蒲松齡生前手定的清稿本。問世200多年來,《聊齋志異》有諸多版本流傳于世。然而,這部手稿的流傳和收藏情況卻鮮為人知。近日,遼寧省圖書館古籍專家王清原介紹了這其中的一段坎坷經(jīng)歷。
《聊齋志異》一書的寫作大約在康熙前期,當(dāng)時,蒲松齡邊寫、邊講給村人、邊改,到康熙中期定稿,歷時40余年。蒲松齡逝世后,因家境貧寒,子孫無力刊行,遺稿僅有抄本流傳民間。蒲松齡臨終時曾囑咐其兒孫“余生平惡筆,一切遺稿不許閱諸他人”。其實他這樣囑咐是有原因的。蒲松齡在少年時就頗有文采,只是屢試不第,到70歲才入貢生。因此,他在這部小說中借助談狐說鬼的方式發(fā)泄對社會的不滿。
蒲松齡的手稿一直存放在山東淄川蒲氏家祠。直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才有據(jù)抄本刊布的青柯亭刻本問世。
大約在咸豐年間,蒲氏七世孫蒲介人因與家族發(fā)生爭執(zhí),便攜帶《聊齋志異》和《雜著》等幾種手稿遠(yuǎn)走東北定居沈陽。此后,蒲介人將這兩部手稿傳給其子蒲英灝。光緒二十年(1894年),蒲英灝供職在盛京將軍依克唐阿幕府,依氏得知蒲英灝是蒲氏后代,藏有《聊齋志異》稿本,便商請借閱,蒲英灝無奈,只好先以半部借之,閱畢又以另半部相借。恰逢此時,依氏有事進(jìn)京,不料染病去世,所借半部《聊齋志異》手稿從此不知下落。直到現(xiàn)在仍未有出世。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蒲英灝奉命鎮(zhèn)守西豐,這兩部手稿也同時帶往。蒲英灝去世后,手稿又傳第五子蒲文珊。蒲文珊是讀書人,曾任西豐縣立圖書館館長,對手稿本的珍視勝過其父。這期間有多人相借、預(yù)購,包括日本人高價收買,均遭到蒲文珊的拒絕。
1950年,蒲文珊將《聊齋志異》半部手稿本捐贈給政府,后轉(zhuǎn)交遼寧省圖書館收藏至今。
(《遼沈晚報》1.16 吳雙)
來源:文摘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