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竹溪縣按照“南特北茶、適度兼抓”的思路,緊緊圍繞建設“十堰綠色崛起示范縣”,培植“全省生態經濟大縣”的工作目標,不斷擴大產業規模,努力建設以茶葉、核桃、藥材、煙葉等為主的特色農產品產業基地。2013年,竹溪縣基本形成了茶葉、蔬菜、中藥材、魔芋、畜禽等八大優勢產業,特色產業基地總規模達100萬畝,農業農村經濟有了較快發展。但從整體上看,與建設“十堰綠色崛起示范縣”的戰略部署仍有一定差距,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產業化水平低,農產品加工轉化增值滯后,資源優勢未得到充分利用。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和省、市相關文件精神,創新抓農業農村工作的思路和方法,跳出“就農業抓農業”的傳統思維模式,實行農業產業化經營,走出一條“以工促農,工農對接,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的路子。
一、全縣農業產業化現狀
(一)基地建設初具規模,聚集效益初步顯現。茶葉產業有規模。全縣茶葉面積22.4萬畝,位列全省第四位,十堰名列第一,面積約占全市的三分之一,全縣302個村中94%的村種植茶葉,50%的村茶葉規模達200畝,1000畝以上的茶葉專業村達64個。
藥材產業有基礎。縣域境內有各類藥材175科1316種,天然儲量在10萬噸以上,常年儲量在7000噸以上,全縣規模種植藥材面積17萬畝,品種主要有杜仲、黃連、黃柏、天麻、柴胡、川烏、黨參、玄參、丹參、板藍根、冬花等。
蔬菜產業有市場。蔬菜產業已由簡單的“提藍小賣”式種植向現代高效生產轉變,以青海蔬菜專業合社為主種植的以色列水果黃瓜、櫻桃蕃茄、太空南瓜、泰國豆角、韓國蘿卜等20多種無公害反季節蔬菜,年畝產量達6000公斤,蔬菜產品進駐縣內各大超市、批發市場,并擁有水坪、縣河等地的特色蔥姜蒜基地1萬畝,全縣優質蔬菜逾14萬畝。
魔芋產業有潛力。全縣魔芋生產基地已達7.8萬余畝,占十堰市總面積的75%以上;鮮芋產量6.22萬噸,種植戶3.5萬戶,約占農戶總數的50%。初步形成了以泉溪、天寶等南部鄉鎮為主的魔芋基地種植生產區,以蔣家堰、中峰、工業園區為主的產品收購、原料(芋角、精粉)加工、產品交易、市場流通于一體的產品生產加工貿易區。
畜牧產業有勁頭。全縣現有萬頭豬場1個,各類畜禽養殖小區(規模場)90個,養殖大戶130余戶、“150”模式豬舍達到15棟,鄖巴黃牛、良種波爾山羊、太湖母豬等一批新型健康規模養殖小區正逐步形成。
(二)龍頭企業不斷壯大,帶動能力不斷增強。目前,全縣有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4家(其中:國家級1家、省級3家、市級10家)。其中:龍王埡茶業有限公司晉升為農業產業化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龍頭企業陣容進一步強大。以龍王埡、梅子貢等為首的茶葉加工企業年實現茶葉產量1500萬斤,并開發了一系列的精品綠茶、有機烏龍茶、茶微粉、紅茶等系列產品。初步形成了以華馳、創藝為主的甾體類激素原料加工體系;以云浩藥業為主的中藥材加工體系;以龍王埡、梅子貢為代表,以有機綠茶、烏龍茶、茶食品、茶微粉、茶多酚生產開發為主的茶葉加工體系;以順溪豆制品、高山食品為代表,以有機貢米、果汁原漿、即食飲品、保健食品、豆制品、山野菜等為主的綠色食品加工體系;以魔芋酒、魔芋面條、魔芋豆腐乳、魔芋精粉為主的魔芋精深加工體系;以蠶絲、繅絲、織綢加工為主的蠶絲配套加工體系。
(三)產業鏈條不斷延伸,品牌開發成效明顯。全縣形成了以人福、華馳、云浩、創藝、華康公司等為龍頭的中藥材產業鏈;以龍王埡、梅子貢等為龍頭的茶葉產業鏈;以興科、星成、益盛園等為龍頭的畜禽養殖產業鏈;以益友、三元米業公司等為龍頭的貢米產業鏈;以科馬協力、月亮神公司等為龍頭的魔芋加工產業鏈;以順溪、青海無公害蔬菜合作社等為龍頭的蔬菜加工種植產業鏈。以竹溪貢米、龍王埡龍峰茶/箭茶、梅子貢綠茶/烏龍茶、云峰綠茶、天翔蠶絲被、順溪腐乳、雙竹魔芋面條、高山食品等竹溪品牌為代表,先后獲得綠色食品、有機食品、湖北省著名商標、湖北省名牌產品、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以及ISO9001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和食品出口企業銷售認證等榮譽稱號。目前,全縣已獲省級著名商標6個,國家地標產品2個,省級知名品牌8個,12家農業龍頭企業獲ISO質量體系認證,16家企業(包括農業專業合作社)的25個農產品分獲有機、綠色、無公害農產品認證;農業“三品”認證面積已達到22.5萬畝。
(四)產品營銷成功對接,合作組織規模擴大。近年來,竹溪縣堅持“走出去,引進來”的工作思路,積極參加涉外展銷和商貿對接活動,建立了農產品市場信息網絡。通過成功舉辦鄂渝陜特色產業建設現場會、“竹色溪下綠”大型商務對接活動,組織龍頭企業參加中國第十屆武漢農博會等活動為載體,充分發揮了政府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建立了農產品市場信息網絡,助推竹溪特色農產品進軍大超市、對接大市場。同時通過開辟和擴大茶葉、醫藥制品等銷售渠道,使竹溪的優質農產品成功推向海外、走出國門。同時,全縣已鼓勵、支持、興建了茶葉、魔芋、藥材、貢米、畜禽等專業協會和新型農民合作組織110家,平均每4個村就有一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每個鄉鎮都有一個農民專業合作社。
二、農業產業化主要作法
(一)建立了政策導向機制。縣委、縣政府研究制定了《關于推進工農對接統籌城鄉發展的決定》、《關于推進工農對接加快建設百萬畝特色產業基地的決定》、《關于建設百億元農特產品工業園的決定》等政策文件,對基地建設、龍頭企業、品牌開發、科技服務、政策保障、激勵機制予以明確規定,強力推進“工農對接”。
(二)建立了工作運行機制。采取“政府引導、市場主導、企業主體、協會運作、品牌經營、穩步推進、分步實施”的運作方式,初期主要由政府組織引導,為農業產業化提供平臺和相應支持,按照市場機制優化配置資源,網羅有一定規模和實力的農產品重點龍頭企業,組建各類產業協會,積極推廣“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市場+合作社+基地+農戶”等經營模式,減少中間環節,降低市場風險,保護農民利益。
(三)建立了統籌協調機制。縣委、縣政府成立了竹溪縣推進“工農對接”統籌建設委員會,由縣委主要領導親自任主任,下設若干工作組,由縣級領導掛帥任組長,分工協作抓好推進工作。
(四)建立了項目集聚機制。實行“項目集聚、資金捆綁、力量集中、各計其功”的辦法,將項目、資金統籌用于優勢區域、優勢產業、優勢企業。縣委、縣政府制定出臺了《涉農項目及涉農資金統一調配管理使用辦法》,明確涉農項目資金的統一調撥、管理、監督主體,根據產業發展規劃,明確涉農項目資金投入渠道、使用主體、使用方向、持續投入年限等,發揮項目、資金集聚效應。
(五)建立了發展激勵機制。加大產業建設特色鄉鎮、特色村、專業大戶獎勵力度,采取政策性補貼、財政扶貧貼息貸款、以獎代補、項目傾斜等辦法,推進優勢產業上規模、上水平、增效益。2013年,全縣用于產業發展的以獎代補資金達200多萬元。
三、存在的問題
(一)基地規模不大,難以形成規模效益。隨著農村勞動力大量外出打工和向非農產業轉移,有田無人種和有人無田種的矛盾時有發生。農村土地流轉大多屬于自發狀態,以農戶間相互流轉為主,難以向種養大戶、種養能手轉移,產業基地規模較小,尚未形成規模效益。
(二)企業規模偏小,帶動能力弱。由于竹溪縣域經濟不發達,多數產業仍以小規模、分散式經營為主,集約化、規模化程度較低,特別是受資金、技術、資源環境等因素制約,竹溪縣區域性、專業化、標準化、優質化的產業基地數量較少,而區域間產業結構雷同、重復建設的企業較多,企業帶動力較弱,目前還沒有一個過10億元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
(三)合作組織發展較晚,發揮作用較小。當前竹溪農民專業合作社雖然發展較快,但大多數是近年成立的,尚處初級階段,缺乏工作經驗,經營規模小,服務層次低,市場競爭力不強。
(四)產業鏈條延伸不夠,市場競爭力不強。目前,受農戶標準化種植觀念淡薄、科研技術力量不足、裝備水平低、企業融資擔保不足等因素制約,導致竹溪大多數龍頭企業生產的還是初加工、粗加工產品,科技含量低,研發難度大,農產品附加值低,檔次不高,沒有形成終端產品,導致市場競爭力不強。
四、相關工作建議
(一)做好“生產”文章。一是調整生產結構。要培植主導產業,結合竹溪產品特色和優勢,高起點規劃建設好產業基地板塊。以“四個百萬”產業建設為契機,以建設“百萬畝”產業基地為目標,大力發展具有傳統優勢的茶葉、核桃、中藥材、魔芋、貢米等綠色產業。在生產過程中,不能僅僅停留在“稻谷打成米、小麥磨成面”格局,要充分挖掘原材料利用價值,實現單產效益最大化。二是建立生產標準。要進一步完善綠色、有機、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技術、質量標準,建立綠色農產品示范、生產基地,制定綠色農產品管理辦法,堅持以標準化生產促增收,推進標準化生態示范區建設。促進技術改造升級,圍繞有機綠茶標準化生產、魔芋“兩病”防控、中藥材GAP生產示范、無公害蔬菜基地建設等為重點,大力發展特色板塊基地。
(二)做好“品牌”文章。一是實施品牌興縣戰略。根據國家對農產品質量標準的要求,制訂農產品質量標準和操作規程。支持企業加大對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無公害基地建設力度,主攻原產地地理標志保護、國家質量體系認證、衛生標準、條碼標識等,積極創建好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根據國家農業標準化管理方法,使重點農產品在生產、加工、流通各個環節都納入到標準化的軌道上來運行。二是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檢驗體系建設,確保農產品真正綠色、安全、無公害,爭創綠色有機食品。三是要加強政策引導。要積極幫助企業打造品牌,在產品質量、品牌創建、技術改造、質量認證等方面予以全力支持;對獲省級以上質量體系、綠色食品認證的名牌產品給予適度獎勵;以龍頭為主體,開展內外聯合、企校聯合,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和新產品品牌方面開展協作攻關,特別要從單純爭創品牌向創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具有持續創新能力和競爭優勢的名牌轉變,從創建個體品牌向發展產業名牌、區域名牌轉變。
(三)做好“龍頭”文章。立足產業發展實際,把茶葉、魔芋、中藥材、蠶絲等農產品龍頭加工企業發展作為重中之重。通過引進、新建、改造、壯大等多種方式,不斷擴大龍頭企業陣容,增強企業實力,形成企業集群,帶動產業發展。一是采取扶優培強策略。在項目建設、科技服務、政策服務等方面支持龍頭企業發展,扶持一批帶動力強、科技開發力強、加工增值力強、市場開拓力強的龍頭企業,并支持資深企業申報國家、省、市龍頭企業,提高知名度。二是加快農產品加工園區集聚效應。搶抓政策機遇,擴大招商引資,多方式、多渠道吸納各類業主參與興辦農產品加工企業,形成一個大規模農產品加工企業群落。三是發揮項目和政策效應拉動作用。堅持農業項目和工業項目統籌,招商項目和政策項目并重,將農業項目向產業集聚,不斷夯實產業化基礎設施建設,優化產業投資環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對重點龍頭企業在項目建設、土地征求、稅費減免、技術推廣、品牌爭創等方面進行重點扶持,各職能部門盡量幫助企業強化技術操作規程、簡化辦事程序,搞好協調服務和對接功能,營造親商、愛商的濃厚發展氛圍,助推一大批特色產業項目和企業落戶入駐竹溪。
(四)做好“聯結”文章。圍繞聯結機制,積極建立“市場+企業+中介組織+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龍頭企業為軸心,以中介組織為抓手,以輻射農戶為目的,形成市場帶動、訂單生產、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產業發展鏈條。建立特色產業專業協會,通過中介組織服務,將企業及農戶聯結起來,為企業生產和農產品加工提供產品信息和市場服務,促進龍頭、基地、農戶之間的連接和合作,帶動共同發展,實現社會化服務體系與市場的有機對接。
(五)做好“服務”文章。一是抓科技服務。大力支持開展農業產業科技攻關、技術推廣和技術培訓,繼續推進農業科研機關(院校)與農產品加工企業聯姻、技術合作、合股方式,對重大農產品加工科技攻關項目采取政府出資、對外招標等方式,引導企業加快對落后加工工藝的技術改造、配套完善和先進加工設備的引進和使用,加強高科技在農產品加工業中的推廣運用力度。二是抓信息服務。引導農業龍頭企業創新營銷理念,運用電子商務、連銷經營、網上交易、物流配送、展臺展銷、節會銷銷等方式,提高農產品銷售能力,尤其在各大中小城市設立超銷店和營銷窗品,為農產品走向國內外市場開避新徑。(葉海波李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