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寶明
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勞動力供求關系發生著深刻的變化,一方面,沿海“民工荒”向內陸蔓延,初中及以下、高中文化程度的勞動者需求大于供給,技能型勞動力,尤其是高級工程師、技師和高級技師短缺突出;另一方面,各種要素成本進入勞動力價格,使原本低廉的勞動力成本不斷提升。
勞動力供求關系變化和成本上升,對我國傳統依靠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驅動經濟增長的模式提出了嚴峻挑戰,因此國外有人甚至斷言我國過去驅動經濟增長的“人口紅利”逐步消失,企業再要依靠低成本的勞動力來獲取利潤變得更加困難。
勞動力成本上升和供求關系變化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社會進步的標志。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這就明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發展的目的和結果,也意味著,為了持續發展經濟、不斷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正,我們必須更加注重依靠“人才紅利”,必須下決心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提高科技創新對于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
我國勞動力成本比較優勢下降的同時,科技人力資源的數量和規模卻在不斷上升,這為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奠定了新的基礎。據統計,2012年,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達6950萬人,已連續多年保持世界第一,且年均增長在10%左右。2013年,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已經超過3000萬人,畢業人數達699萬人。近年來,我國科技人力資源一直保持穩定增長態勢,據估計,如果按照10%的增長率,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2015年將超過1億人,2020年將超過1.6億人。
龐大科技人力資源的形成,為我國經濟轉型升級、打造經濟升級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國科技人力資源在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學科門類也較為齊全,為開展多層次創新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科技人力資源成本仍然比較低廉,為我國企業發展低成本智力密集型產業提供了可能。我國科技研發人員的人均收入水平遠低于美國等發達國家,這也是很多跨國公司將研發中心搬到中國來,利用中國研發人員開展科技研發的原因之一,還有很多跨國公司將部分研發業務外包到我國,與之相應地,我國一批研發外包企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這些都是利用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發展的結果。
從國際經驗來看,勞動力等要素成本上升是經濟發展的必經過程。日本、韓國等在二戰后都是利用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優勢加快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而其后,日本通過發展勞動密集型技術創新使豐富的非技術勞動力得到充分利用,而韓國通過打造了低薪高質的勞動力大軍,形成了獨特的競爭優勢,加快了工業化進程。
我國科技人力資源規模上升的同時,結構性矛盾也日益突出。當前,本科、研究生及以上學歷的勞動者呈現出明顯的勞動力過剩,而技能型勞動力短缺日益突出。這一結構性的矛盾可能來自于兩個方面原因:一是能夠有效利用科技人力資源的企業仍然比較少;二是科技人力資源的供給與實用性的需求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可見,科技人力資源規模的擴大,并不就意味著科技人力資源紅利期的到來。要使科技人力資源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實現從依靠低成本勞動力向依靠低成本科技人力資源的轉變,還要依賴于經濟和產業的發展真正地轉到依靠科技創新的軌道上來。
發揮科技人力資源優勢,有幾個方面需要注意:
一是找到我國低成本科技人力資源真正的優勢所在。在低端加工制造和高端研發之間,存在著很長的過渡地帶。我國雖然具有科技人力資源的規模優勢,但是如果說就具有發展高端、智能、服務型產業,尤其是高端研發的優勢,顯然還缺乏支撐。我國在低端加工制造環節失去低成本勞動力優勢的時期,應需更加重視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和其作用的發揮。
二是對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發展方向進行引導。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的培育,要兼顧多方面的需求,在普遍提高勞動者素質的基礎上,既要發展高技能勞動者,也要培養高端研發人才,滿足我國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的多層次需要。
三是通過稅收減免、降低進入門檻等措施,促進科技人員創新創業。應為科技服務業發展創造良好外部環境,吸納更多的科技人力資源就業,并支持傳統產業升級改造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四是企業在面對低成本勞動力優勢可能喪失的情況下,應充分認識到我國面臨的科技人力資源規模不斷增加的現實,改進企業人才評價方式,培養和引進優秀創新人才;改善企業經營和管理方式,激發科技人力資源的能動性和創造性;改善企業科技成果的評價和獎勵方式,促進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在充分利用我國科技人力資源優勢的基礎上,探索企業轉型升級的道路。
(作者為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綜合發展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