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從國
水坪鎮是竹溪的農業大鎮,全鎮農業人口4.7萬人,耕地面積近5萬畝,素有“竹溪糧倉”之稱,同時也是全縣的工業強鎮,全鎮規模以上企業達到11家,年可實現工業總產值7.5億元。去年8月,又被省委、省政府確定為全省88個新農村試點鄉鎮之一。實現農業大鎮向經濟強鎮的跨越,就必須搶抓試點鎮建設機遇,做好工農對接這篇大文章。
一、積極搶抓機遇,強化對接意識。
從鎮域經濟經驗看,只有把本地的發展戰略、發展規劃與縣級甚至更高層面的大戰略、大規劃對接起來,才能更好地爭取上級政策、項目、資金的扶持,更好地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水坪地處城郊結合部,區位優勢明顯,近年來,通過實施產業富鎮和工業強鎮戰略,全鎮農業基本形成了以茶葉、蔬菜、畜牧養殖為主的三大支柱,工業形成了以化工生產、建材加工、綠色食品加工、傳統花炮生產為主的四大體系。作為全省新農村試點鎮,不僅要在新農村建設上起到示范作用,還要在全縣率先走出一條工農對接的發展之路。當前,隨著新農村試點鎮建設的深入實施和谷竹高速公路建設的快速推進,水坪鎮的發展正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重要機遇期,與其它鄉鎮相比,水坪鎮實施工農對接的產業基礎更牢,優勢更為明顯,應充分把握機遇、發揮優勢,以更加宏觀的思路,立足長遠,超前謀劃,主動把區域發展融入到全縣工農對接的發展戰略上來,借勢推動全鎮科學化發展水平。
二、培植產業基地,建好“第一車間”。
產業培育是一個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任務。水坪鎮產業特色和優勢明顯,已形成了以前進、塔二灣為主的茶葉產業帶,閻家壩、船形寨為主的蔬菜產業帶和黃龍、漫液為主的畜牧養殖產業帶,一村一品、一鎮多業的產業化格局初步形成。但要真正實現農業產業化,走工農對接之路,現有產業基地的規模和質量仍是一大“瓶頸”。要依托龍頭企業,加強農業特色產業板塊基地建設,圍繞“茶蔬畜特,適度兼抓”的產業發展思路,按照“車間加工需要什么,山間田間就種植什么”的做法,新建特色產業板塊基地3萬畝,使全鎮特色產業板塊總規模達到8萬畝,農民人均特色產業面積達到1.7畝。即,圍繞“龍王埡”、“梅子埡”、“塔二灣”三個龍頭加工企業,結合低丘崗地改造項目,新建和改造茶葉基地5000畝,使全鎮茶葉種植面積達到2.8萬畝;圍繞云浩藥業,新建二花、木瓜板塊基地7000畝;圍繞天翔蠶絲公司新建桑蠶板塊基地5000畝;圍繞銀松公司新建柚子板塊基地5000畝;圍繞順溪公司新建生姜板塊基地1萬畝;圍繞魔芋食品加工企業的發展,大力推廣林魔間作,新建魔芋板塊基地1萬畝;結合退耕還林,鞏固板栗基地1.5萬畝。通過加強產業基地培育,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建好工農對接“第一車間”,為新農村試點鎮建設提供穩定的產業基礎。
三、壯大龍頭企業,實現以工促農。
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是連接市場與基地的橋梁和紐帶。近年來,水坪鎮在加快產業基地建設的同時,依托資源優勢,始終堅持工業強鎮不動搖,工業經濟已成為鎮域經濟發展的大塊頭。特別是以塔二灣、八寶山、鍋廠灣茶場為骨干的村級特色加工企業的快速發展延長了全鎮茶葉產業鏈條,茶葉產業效益得到大幅提升;以華康、康輝公司為原動力的化工企業的不斷壯大,為全縣南部山區藥材產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以瑞誠水泥、永強建材、垚鑫建材、合泰建材為龍頭的建材企業,為實現資源轉化和解決農民工就業做出了積極貢獻。
在農業產業化上下了很大功夫,也收到了一定效果,但還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農產品加工業滯后于種植業和畜牧業發展的問題,真正能稱得上“龍頭老大”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寥寥無幾,現有的加工企業還處在小打小鬧階段,規模不大,效益不高,帶動能力不強。為提高茶葉企業加工能力,從今年起,計劃分期分批對全鎮25個茶場茶葉加工車間進行提檔升級,目前,已投資120萬元新建了塔二灣茶場,配置了烏龍茶生產線,有機茶生產水平不斷提高,茶農收入大幅增加。同時,還將通過招商引資,引進一家畜產品加工企業,為全鎮畜牧產業的發展注入活力。
四、加強內引外聯,開展無縫對接。
做好“工農對接”這篇大文章,就是要按照“一統三分”戰略要求,結合茶葉、蔬菜、畜牧特色產業實際,以農業促工業、以工業帶農業,實現工業與農業對接、田間與車間對接、企業與市場對接、產業與項目對接,以對接促進“調結構、保增長”,推動產業合理布局。重點要做到“三個圍繞”和“三個突破”。
一是圍繞資源抓產業,在基地規模上求突破。水坪鎮發展種養業條件得天獨厚。為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要繼續在產業結構調整上下功夫,按照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的思路,堅持政府引導、市場帶動、政策鼓勵、農民自愿的原則,統一規劃,連片建設,不斷擴大“茶、蔬、畜、特”四大產業板塊規模,逐步建立與市場需求相適應、與龍頭企業生產相配套的高效優質的產業基地。
二是圍繞產業抓項目,在龍頭企業建設上求突破。把項目建設作為拉動產業建設的突破口,通過多種渠道向上爭取項目,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吸引外來資本、民營資本投入產業建設,加大對規模種植、養殖、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今年以來,共爭取產業建設類項目5個,累計投入資金300余萬元,重點對前進有機綠茶生態園和塔二灣循環農業示范園進行了基礎設施和產業基地建設。同時,要把龍頭企業建設與基地規模的擴張結合起來,逐步形成基地促龍頭,龍頭帶基地,以工促農,共同發展的良性循環新格局。
三是圍繞市場抓品牌,在產品開發上求突破。品牌是農產品進入市場的“準入證”。要打好茶葉和生姜兩張王牌,在鞏固塔二灣“八寶毛峰”、“八寶箭茶”品牌的基礎上,通過統一生產、統一包裝、統一經營,力爭今年爭創注冊一個有機綠茶品牌。同時,加大對閻壩生姜產品的開發力度,通過實施品牌戰略,不斷開發新產品,爭創自己的特色品牌,實現產品加工的系列化、產業化和規模化。
五、強化政府引導,完善保障機制。
工農對接是縣委、縣政府結合“三農”工作實際做出的重大決策,鄉鎮黨委、政府應堅持“創新機制、服務發展”的指導方針,切實加強引導,建立強有力的服務保障體系。一是要切實加強領導。全鎮各級各部門把推行工農對接,發展農業產業化作為當前一項重要任務,實行一把手負責制,認真抓緊抓好。二是要強化服務意識。圍繞主導產業,積極發展各種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專業協會,多形式建設具有本地特色的農業產業中介組織。目前,要重點建設茶葉種植協會和生姜種植協會,引導和鼓勵協會組織在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上為廣大農民開展有效服務,引導和支持外出務工人員、農技人員和機關干部擔當經紀人。努力培育專業大戶、專業村,把千家萬戶的農產品通過加工包裝后推向市場,增強農民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以促進產業建設的健康發展。三是完善利益機制。建立和完善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合機制,有助于農戶從產業化經營中受益。要積極發展訂單農業,形成相對穩定的購銷關系。如塔二灣鄖巴黃牛養殖基地每年與300余農戶建立了購銷協議,由農戶向基地提供秸稈、牧草等資源,并對幼牛進行代養,育肥后基地統一回收。據統計,該基地年支付農民務工費用近20萬元,每個勞力在循環農業產業鏈上年可凈掙收入5000元以上,加快了農民脫貧致富步伐。四是培育新型農民。實現從抓農業產業向抓培養新型農民轉變。結合“陽光工程”、“雨露計劃”等培訓工程,扎實抓好農民技術培訓,重點培訓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規模經營戶、科技示范戶和專業大戶,培養一批種養能手,使之成為引領農村經濟發展的致富帶頭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