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10月24日訊 記者從武當山特區旅游局獲悉,2500年前,函谷關令尹喜來到武當山隱仙巖,開始了寂寞修行。他也由此成為武當山有記載的第一位修道者。史載,歷史上有許多高人都在隱仙巖修煉,因此這座巖洞也如同神秘的名字一樣,一度聲名遠播。難解的是,隱仙巖還保留著太陽和月亮二神的造像,至今還無人破解。
隱仙巖實際上是一座長約15米、深約1.5米的巖洞。

隱仙巖的巖洞內僅存六座磚石殿,皆磚雕斗拱飛檐。

太陽和月亮二神的造像在武當山隱仙巖同時出現,至今還是謎。
2500年前尹喜在隱仙巖修行
隱仙巖是武當山三十六巖中的一座大型巖洞,在中國道教歷史上久負盛名。明朝文學家王世貞有詩云:“真仙不住山,那有山中跡。同是謫仙人,相逢不相識。”
從丹江口市六里坪鎮蒿口沿五龍公路前行16公里,至第一個隧道再登山約500米,便是隱仙巖。
武當山第一道長任自垣,在纂修明代武當山第一部山志《敕建大岳太和山志》中指出:“隱仙巖,一名尹仙,一名北巖。在竹關之上。高聳云煙,俯視漢水,石如玉壁,呈瑰納奇。古神仙尹喜、尹軌所居。歷代神仙多煉大丹于此,丹室爐灶存焉……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敕建磚殿三座,以奉玄帝,鄧、辛天君,鐘呂二仙。又置道房三間,欽選道士焚修。”
隱仙巖實際上是一座長約15米、深約1.5米的巖洞。洞體巖石由綠泥鈉長片巖和絹云石英鈉長片巖及淺粒巖等組成。巖石經強烈擠壓,形成復雜的褶皺圖案,總體形成一處寬緩背形構造。這些形態復雜的圖案,均是距今2.10億年左右期間,受剪切應力作用留下的產物,洞穴是巖石沿比較脆弱的片狀巖石風化崩落形成。
2500年前,一個叫尹喜的人,善觀星氣。他時任函谷關令,見有紫氣從東方飄來,便在關前日日等候,終于等來一個須發皆白、騎著青牛的老者,這就是老子。尹喜上前拜迎,求老子傳授,于是老子便將《道德經》傳授與他。這便是“紫氣東來”的故事。
在昏暗的燭光下,尹喜讀完了《道德經》,仿佛被點燃了心燈,看到了人生的另一種境界。他決定辭官歸隱,尋找一個清修之地去修道。于是,他離開河南函谷關,一路向南奔波,歷盡艱辛,終于來到湖北武當山,找到了心靈的皈依。這座雄奇的大山吸引了他,遂在此修行。尹喜也由此成為武當山有記載的第一位修道者。
就在隱仙巖巖洞內,尹喜開始了寂寞而漫長的修行。這是一場一個人的精神盛宴,從此天為被,地作床,青山為友,流水知音。后世的人們向往這神仙般逍遙自在的生活,便將這兒稱作隱仙巖。
當年的尹喜從巖洞仰望蒼茫群山,他很容易看到一座直沖霄漢的山峰,那里常年云霧繚繞。若隱若現的大頂讓尹喜產生了無限的遐想。尹喜開始不由自主地留意這座山峰,他發現,這是武當山最高的一座山峰,如同一根通天的大柱屹立于群山之上,所以被稱作天柱峰。這是怎樣神奇的一種偉力,使得周圍的山峰都向它聚攏。天柱峰仿佛是君臨萬方的天帝,其它群峰都是朝拜的臣民。
湖北武當文化研究會會長楊立志認為,尹喜當年在到武當山的這個過程當中,是非常艱難的一次旅行。“這個旅行并不是一天完成的,可能會經過若干年。只有在冬天草木凋零的時候,可能向前推進三華里兩華里,慢慢地接近大頂。”
后來尹喜得道后,與老子在武當山青羊橋相見,然后一同仙去,不知所終。道教將老子尊為道教最高神“太上老君”;而尹喜也被奉為道教護法神“玉清上相”。《道德經》成為道眾每日必修的經典。
正是尹喜與老子的結緣,從此《道德經》從武當山流傳,武當也與“道”結下了綿延千年之緣!
歷代高人在隱仙巖神秘修煉
史料記載,歷史上有許多高人在隱仙巖修煉,因此這座巖洞也如同神秘的名字一樣,一度聲名遠播。
據說最初上武當山修道的人,一般都隱居在石室巖洞中潛心修煉。
元朝時期,高道劉道明居住武當山五龍宮,苦志修道,對武當山綺麗自然風光及歷世真仙修道傳聞亦有濃厚的興趣。他博覽群書,訪求耆老遺籍,廣收資料,撰寫成《武當福地總真集》一書。書中記載:“古神仙尹喜、尹軌所居,歷代神仙多煉大丹于此,丹室爐灶存焉。近代田蓑衣隱此證道。巖右大木下,石棋盤局,橫鋪于上,左右列石為坐……”
有意思的是,古籍中常把尹喜、尹軌所處朝代混淆,且往往混為一人。
尹喜是甘肅天水人,字文公,號文始先生。他是距今2500多年前周朝楚康王的大夫,自幼閱覽古籍,精通歷法,善觀天文,習占星之術,能知前古而見未來。周昭王二十三年,眼見天下將亂,尹喜便辭去大夫之職,請任函谷關令,以藏身下僚,寄跡微職,靜心修道,或稱“關尹”。
尹軌是山西太原人,字公度。由于出生年月不詳,因此,學者們認為他是西周人或西漢人,也有說是東漢人。東晉道教學者、著名煉丹家、醫藥學家葛洪在所著《神仙傳》中說,“尹軌后到太和山中仙去也”。《漢武帝外傳》有“尹軌傳”說他“于晉元熙元年(公元419年)入南陽太和山中”。從道派上看,尹軌在武當山有“太和真人”的稱號,且有“仙去”的記載,與武當山上清派有關系。他又是樓觀派一代的宗師,在道教史上具有較高地位。
有關史料記載,尹軌博學五經,晚乃學道,尤精于天文星相學,以及河圖洛書讖緯之術。他常年腰間佩帶漆筒十數枚,內裝丹藥施舍鄉民。常常起居林麓,服食黃精,是一位富有傳奇色彩的長壽星,東晉葛洪記“年數百歲”。
在宋元之際,來武當山修煉的人主要以隱修為主,這些人在隱修時“恨山不高,林不密,惟恐閑名落人耳中”。雖說他們留下了許多蹤跡,但少有史書記載。
“田蓑衣,不知其名,隱居武當山隱仙巖石室。”成書于金代的《武當傳》記載,南宋時期,有一位隱居在武當山隱仙巖石室的怪人。無論冬夏,他只穿一件蓑衣,當地人稱他為田蓑衣。寒冬臘月,其身上則真氣蒸,盛夏苦暑,其身上則溫涼如玉。人有疾病叩請他,則摘蓑衣草吹氣與之,服之即愈。曾煉大丹,隱仙巖有其丹室爐灶。
史載,山西人楊常炫,是明末清初武當山道士。崇禎庚辰(公元1640年),楊常炫任進士,明末棄官入道。因其門生故吏往來應酬太多,他先登華山,后遷嵩山,再遷武當山北巖隱居。北巖即五龍宮隱仙巖,他同隱居武當山的明末清初武當山全真道士白元福十分友善,志同道合,鼎力相助白元福修理道觀和講經傳道。
太陽月亮石刻造像未解之謎
如今,隱仙巖的巖洞內僅存磚石殿六座,石雕鏤空供案一張,石雕神像五尊;有彩繪,皆磚雕斗拱飛檐。巖右為道房遺址,方整石崇臺巋然,蹬道已殘。巖外有青石矮墻相護。
在隱仙巖的正中石殿內,存有兩尊石刻造像,其造型粗獷、服飾獨特。經專家考證,初步認為是為道教信奉的太陽帝君和太陰元君,即太陽和月亮二神的造像,石像背后有兩排神秘的文字。雖說在道教典籍中有自創的龍章鳳文等,但這兩排酷似“篆書”的文字如何讀、代表著什么,至今還無人破解。
其它三尊石雕神像為真武、鄧天君、呂洞賓道教神仙,為明朝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敕建。
正殿前擺著一個比石殿還要寬的香案,此香案是武當山最大的石雕香案,由案身和案板兩塊大石契合而成。案身四周精雕細琢,幾乎是鏤空的紋飾,花紋精細繁雜,讓人嘆為觀止。試想,數百年前,在沒有現代切割機具的條件下,是如何開采出這么大塊的石頭,又是如何搬運進來的,然后又雕鑿成如此精美的香案。其水平之高,工藝之精,條件之苦,是今天的我們不可思議的。
在古代文化中,有關太陽和月亮的傳說以及各方面應用非常廣泛,是一種重要的文化現象。太陽帝君和太陰元君在武當山隱仙巖同時出現,究竟意味著什么?至今還是迷。但其歷史背景、文化內涵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隱仙巖說是石殿,其實是磚殿,磚上的紋飾精美異常,每個石殿的結構精巧細膩,磚構斗拱勾心斗角,繁復錯雜,古人的智慧讓人嘆為觀止。
隨著歲月的侵蝕,許多磚飾已殘損斑駁。如今,山還在,神仙不見了。心還在,人去了;巖還在,人來了。雖然鉛華褪盡,仍能從石雕神像儀態嫻雅的眉目之間,越過歲月的滄桑,依稀可辨充滿神奇傳說的隱仙巖昔日動人的模樣。(據秦楚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