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滿東劉軍
今年5月,市委、市政府確定了我縣 “綠色崛起示范縣”發展方向,作為一個有交通而不暢、資源多而開發不上規模、工業經濟發展滯后的山區縣,這一發展定位符合竹溪實際,但是,就我縣當前的城市發展現狀而言,我們的欠賬太大,還遠遠不能為綠色崛起提供有力的支撐。要想綠色崛起目標得以實現,首先要把竹溪打造成一個生態宜居城市,而要搭建這個生態宜居平臺,必須從“拆圍去堵”上下功夫。
一、正視我縣目前“四圍五堵”的落后城市現狀。
當前我縣城市的問題很多,特別是與周邊縣市相比,我縣落后的非常明顯,我個人認為這些問題中“四圍五堵”現象最為突出。
一是墳墓圍城。從縣河到關埡,抬眼望山,除了樹就是墳墓,特別是進入城區后,看見四面山上都是墳,五峰山公墓處太過顯眼,感覺整個縣城在墳墓的包圍中,如果從北環路走一趟,感覺更明顯。
二是污水圍城。現在城區有污水管網配套,相對污水收集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我們不能到部分小區和城中村中去,這些地方的建設沒有做化糞池,沒有鋪下水管網,只要一下雨,污水遍地,甚至水稍大一點可淹至人的腰部以上,比如月宮山莊和祥爾小區等處,下雨出不了門,天晴后惡臭難聞。
三是垃圾圍城。我縣規模化的小區少,物業管理不配套造成了許多小區無人清掃和管理,垃圾四處堆放,由于縣環衛所沒有清掃車,現有的環衛工作只能保證主城區主要街道的環境衛生,這樣一來許多背街小巷就成了衛生死角,加上小區沒有清掃到位,城區保潔工作十分艱巨。
四是圍墻圍綠。城區的綠化不少,但走在街上,除了行道樹和公園廣場見得到綠色外,其它部位基本看不到綠色,其實,我們許多小區和單位的亭院綠化是很漂亮的,但是由于用實心的磚將其圍砌了起來,圍墻在防盜等方面起正面作用的同時,也圍住了我們欣賞綠色景觀的眼睛。
五是小本經營堵手。小商小販和菜農需要經營場所,為了緩解交通壓力和規范城區秩序,將其規范進市場,而我們的溪城中心市場太小,眾的經營者只能在河堤上擺賣,就是如此,河堤上的長度和寬度有限,仍滿足不了商販和菜農的需要,因沿街為市而與城管發生沖突屢見不鮮。
六是車多人多堵腿。現在除公車外,私家車更多,加上城區部門小型車代替了原來的大部分“麻木車”、三輪車從事營運活動,由于沒有專業的停車場,使得原本就不寬的街道更加擁堵,沒有辦法在人行道上劃了停車位,又變相的占用了行人走路的空間,逢年過節想出門順暢成了種奢望。
七是活動場所堵心。現在城區除了公園廣場和正在維護的地母廟、幾個籃球場、一個供幾十個人可游泳的露天游泳池外,基本上沒有其它的活動健身場所,公園廣場上每天的人流量太大,可以說是超負荷在運轉,就近的活動場所南大橋以西基本沒有,眾多群眾想去活動需很遠的距離。
八是燒烤夜市堵鼻。竹溪的餐飲業發展較好,竹溪菜更是整個十堰的招牌菜,但許多餐館沒有安裝抽煙除塵設施,露天經營的燒烤夜市尤為突出,吃的人高興,但過往行人只能掩鼻而行,特別是人行道成了放餐桌的地方,第二天早上看來油漬斑斑。
九是建筑雜亂堵眼。城區的建設除了仿古街是統一風格外,其它地方均是雜亂的建設,高層建筑區在城區沒有劃定區域,低層建筑許多屬“小產權房”和棚戶區穿插整個城區,鄂陜大道一排房子上千米沒有一個通道,十字交叉口的建筑沒有任何特色,在建成區除了燒田大道和幸福西路建設較規范外,其它區域雜亂無章。
二、客觀分析我縣城區產生“圍堵問題”的原因。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形成目前“四圍五堵”的現狀有多方面的原因,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規劃嚴重滯后,造成無規可依,有規難依。我縣在2010年以前基本上沒有規劃,農民建房、商品房開發均依靠縣政府2003年出臺的88號文件,使得我縣在2010年前的建設大多為見縫插針式建設,加上原有城區沒有公園廣場、公共停車場等設施,導致城區雜亂無序,千篇一律無特色成為現實,而有了縣城總體規劃之后,由于城市中心區的建設己經定型,想嚴格按照規劃來建難度大,原有建設拆不了,加上房地產市場監管不到位,只要有地就可建小產權房,真正困難的戶想拆舊建新的要么在道路紅線上,要么規劃的是公用場地,特別是在2009年受房地市場清理不徹底、只交費不交稅和土地出讓金的政策影響,加快了違規建設小產權房的步伐,加上相關部門“以罰代法、只罰不拆”的處理方式,使得城區建設環境秩序進一步惡化。在2012年縣政府出臺2號文件后,對城區建設秩序進行整頓,除了對在2009年確定對西關片區進行整體改造進行規劃控制外,其它區域大多建設“木已成舟”,對建成區又不可能拆了重建,東城新區和政府己征土地進行“亡羊補牢”式嚴格控制,規劃的公用場所只規劃不建設,農民拆舊建新又建不了,又不提前征收,與民爭利。因建房規劃引起的上訪事件層出不窮,給縣委、縣政府帶來巨大的壓力。
二是投入嚴重不足,造成應建沒建,建而圖省。近幾年,我縣的城市建設除爭取到有項目資金支持的如北環路、橡皮壩等工程建設外,許多應建的工程沒有啟動,啟動的建設項目大多都是修補舊老街道、管網等工程,如專用停車場建設、城市立面改造、城市小型園林配套等建設相當滯后,加上規劃上前幾年投入較小,直到去年才開始編制6個專項規劃和9.5平方公里控制性規劃,使得規劃與現狀嚴重脫節,政府現在想建的地方因前幾年土地沒收儲,規劃控制不到位,己建成其它設施,如要按規劃建,又需政府下大力氣組織拆遷,而政府資金來源有限,市政工程建設陷入邊建邊落后,無重點、無特色、不實用的怪圈。
三是管理嚴重脫節,造成利益為先,以罰代管。在城市管理上,由于城鄉建設執法局、規劃局、環衛所、園林局等均屬于住建局二級單位,在內部執法上常常推諉扯皮,如一件小產權房建設的案件處理上,從內部上原來由規劃局巡查,執法局處理,從外部上管理上,在政府2號文件沒出臺前,國土、房管、住建三個部門各自為陣,出了問題互相踢皮球,涉及到的收費項目各自伸收,小產權房可輕易逃過法律法規的制約,不但能迅速建起,而且能順利辦到證。再如在廢品收購站的處理上,占道了由交警處理,沿街經營由城管執法局處理,污染環境由環保局處理,證照發放為工商局管理,沒人上訪投訴,各收各的費,各罰各的款,有人投拆后,均推脫責任,說不是本單位的職責。
三、痛下決心“拆違去堵”必須“三措并舉”。
我們的城市同周邊縣市比落后太多,己經到了痛下決心進行整治的時期,如果還不動手,我們將落下的更遠,我個人認為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下重手確保“拆違去堵”取得實效。
一是必須嚴格執行規劃審批管理。規劃是龍頭,是引領城市發展的綱領,必須有規可依、按規審批,才能使城市建設規范有序,一個好的規劃的順利實施決定了一個城市發展的方向。當前9.3平方公里控制性詳細規劃現狀圖測繪工作已完成,城區交通專項規劃和城區近期建設規劃編制方案已完成,燃氣專項規劃正在批復中,其他4個規劃正在編制之中。規劃編制是一個方面,如何確保“一張劃藍圖畫到底”,讓我們的規劃變為現實,周邊縣市在老城區全部實行禁止個人建設行為的措施值得我們借鑒,我縣也可根據實際出臺相關管理辦法,“西改東擴”戰略目標的實現,也必須依照城區規劃區內的整體禁止個人開發建設為前提,如果進行這樣嚴格的規劃審批管理,勢必觸動部分人的個人利益,征地拆遷工作的難度將會進一步增大,上訪的矛盾更多,但只要我們能咬緊牙關,堅持下去,牢固樹立精品意識來指導規劃審批,必將改變我們邊建邊落后、邊建新區邊成棚戶區的落后建設模式。
二是必須加大市政建設管理投入。規劃再好,不建設,就是一張紙,要想規劃得以實現,就得花錢,城市建設就是花錢的事,投入的多少決定著城市建設水平的高低。今年我們在市政建設上有一系列的大動作:完成五條背街小巷整治、中心集貿市場建設、民營停車場建設、鄂陜大道改造、橡膠壩二期、環城北路和正式啟動“西改東擴”等工程,這些工程能給我縣的整體面貌帶來很大的改觀,但這些工程的實施,對我們的己建成區來說,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落后現狀,要想改變建成區的面貌,必須進一步加大建設投入,在落實規劃區內禁止個人建房的同時,要對在規劃區內的土地一律進行收儲,對危房戶提前進入收購程序,在城市棚戶區改造上加大支持力度,在城市公共停車場、城市專用綠地、小游園等公用場地的選擇上甚至可拆遷部分房屋來實現,徹底改變城區建設雜亂無章的現狀,與此同時要加快實施城區“南北相連”工程,解決出行難的問題,啟動城區周邊環境治理工程,對城郊村的山體、水體、環境衛生進行綜合治理,對城區內的小區物業管理作出硬性規定,對沒有物業管理的要納入社區衛生文明創建內容聘請社會人員管理,解決垃圾圍城、污水圍城等頑疾,對墳墓圍城等問題可采取植樹遮擋和搬遷、改平墳等措施進行解決。
三是必須精細規范管理經營城市。眾所周知,“城市三分建、七分管”,光建設不管理,城市建設的再好也等于浪費資金,而精細化規范管理經營水平的高低直接體現了一個城市的精神風貌和政府執行力。今年,在紅光市場改造、縣社停車場等工程上引入民營資本進行了建設,對自行車、摩托車劃定了規范停放點,對占道經營的小攤點規范到專營棚經營,對廣告進行了統一規范,對私搭亂建占道經營的進行了拆除,對渣土運輸車輛進行清洗等一系列組合拳城區的環境秩序有了好轉,這些措施很有效,但離我們精細化管理城市經營城市還有很大差距,如自行車、靡托車停放點占用盲道、攤點布局占用消防通道、停車位占用道路、數字化城管建設剛啟動、文明執法有待加強、集貿市場市場化運作、部門聯合執法仍需加強等問題仍待我們進一步認真研究解決。當前,住建局二級單位體制改革工作正在有條不紊的推進,我們的管理體制上將進一步理順,“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的管理模式將成為過去式,相信隨著體制、機制的進一步健全完善,我們精細化管理經營城市的水平將得到有效提升。
城市建設管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社會工程,我們的城市面貌差,水平低,廣大干部群眾有意見、有怨氣,這是件好事,證明大家都在關注、關心這項工作,只有全社會關注了、支持了、形成合力了,城市面貌就會煥然一新,我相信,只要我們珍惜機遇,奮起直追,一件事、一件事的去做,一點一滴去改造,以對子孫后代和歷史負責的態度認真把關,嚴格管理,縣城的面貌將逐步改觀,竹溪綠色崛起生態宜居平臺一定能搭建,“山水園林城”的目標一定能早日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