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5日是第20個“全國土地日”,今年“全國土地日”的宣傳主題是“土地與轉變發展方式——依法管地集約用地”。今年的主題旨在以廣泛倡導樹立公眾節約集約用地的意思,積極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依法合理使用土地。
6月25日是一個難忘的日子,二十年前的今天,全國人大六屆十六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使我國的土地管理工作進入了新時代,走上了法制化軌道,土地資源得到了保護和利用,制止了亂占耕地和濫用土地行為。十五年前的今天,國務院第83次常務會議又將6月25日確定為“全國土地日”紀念日,明確了貫徹執行“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實保護耕地”這一基本國策。全國人大九屆四次會議通過了新修訂的《土地管理法》,使我國土地管理法制建設得以進一步的完善和提高,把黨的主張和人民的意愿上升為國家法律,使耕地保護的旗幟更鮮明、態度更堅決、措施更得力。《土地管理法》頒布實施二十多年來,我縣土地管理事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認真學習、宣傳和深刻領會新法的精神實質,不折不扣地予以貫徹實施,既是國土資源土地管理部門的首要任務,也是各級人民政府的頭等大事,更是每一個公民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
土地是很珍貴的資源,是不可再生的,土地是我們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土地的需求日益增長,人口與耕地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因此,土地問題歷來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格外關注,胡錦濤總書記和溫家寶總理曾多次指出:“保護耕地就是保護我們的生命線”,“必須實行世界上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從現實看,耕地資源的短缺,越來越嚴重地困擾著竹溪社會經濟的發展。為此,我們要增強對保護耕地的責任感和緊迫感,要在服從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前提下,按照用途管制原則,科學用地,集約用地,嚴格糾正浪費土地、低效利用土地和破壞耕地、破壞生態環境的用地行為。按照“一要吃飯、二要建設”的方針,在處理耕地保護與經濟的關系時,做到不以犧牲耕地為代價來換取經濟的發展。做到“開源”與“節流”并舉,加大土地開發復墾力度,以確保耕地面積的相對穩定,使有限的土地資源發揮出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真正地造福竹溪,造福于子孫后代。
新的時期,土地管理工作任重而道遠,新法賦予我們加強土地管理,切實保護耕地,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盤活土地資產等更新更重的任務。從我縣的實際出發,首先要從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戰略高度,重視加強耕地的保護。我縣現有基本農田總面積37萬畝,人均占有基本農田低于全國人均耕地1.3畝的水平,且耕地質量差、耕地后備資源嚴重不足,待開發土地很少,所以保護和穩定現有耕地,是土地管理工作的重點和核心,絕不可掉以輕心,堅決穩定基本農田面積,為吃飯提供強有力地保障。其次要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培育規范土地市場,堅決查處土地非法交易行為,今后政府要高度壟斷土地一級市場,規范土地使用權交易市場,建立一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符合竹溪縣縣情的土地有償、有限期、有流動的市場配置土地資源體系。三是要進一步加大新《土地管理法》的宣傳力度,為加強土地資源管理創造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喚起全社會、全體人民都來關注土地、珍惜土地。四是要加大土地違法案件查處力度,堅決糾正執法監察中“以罰代法”、“以權代法”的行為,對重大違法案件要一查到底,決不姑息遷就,同時要建立和完善巡回檢查制度,制止違法現象的發生。五是要探索建立一整套適應土地管理所需要的制度、程序,加強隊伍建設。建立權力制約、辦事公開、執法責任、錯誤追究、社會監督等機制,規范土地登記、用地審批、國有土地資產處置、行政處罰等行為,杜絕亂批土地、隨意收費、弄虛作假等行為、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集中統一、精干高效、依法行政的土地管理新體制,建立一支政令暢通、執法嚴格、服務優質,勤政廉潔的土地管理隊伍。
我們相信,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正確處理局部與全局,當前與長遠,發展經濟與保護耕地的關系,采取切實措施,不斷提高對土地資源和土地資產管理水平,依法行政,把竹溪國土管理工作推上一個新臺階。(縣國土資源局局長張達余)
珍惜土地資源 構建和諧社會——寫在第20個“全國土地日”
時間:2010-06-25 15:24:24
字體:
小
中
大
打印
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