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三化建設” 實現“三個轉變”
——竹溪構建“四城聯創”長效機制淺談
今年以來,竹溪扎實展了四城聯創活動,市民享受到了創建成果。然而,我縣創建活動由于受到管理體制不順、機制不完善、市民素質不高、重視程度不高、投入不到位、設施不配套等諸多因素的制約,導致創建中城區環境、衛生、秩序、管理存在著運動式、臨時性、突擊性現象,缺乏管理的長效機制,結合工作實踐,筆者認為創建活動要實現常態化,著重要加強“三化建設”,實現“三個轉變”。
一、加強法制化建設,實現行政推動向依法管理轉變。
我們在創建活動的起始階段,通過行政推動的辦法,能夠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缺乏科學、系統、連貫的工作思路,采取的一些臨時性、突擊性、行政命令性的工作措施,使得職能部門往往依賴指揮部的統一指揮,而不主動參與管理;各種社會力量在管理中各自為陣,不能形成合力,工作效率低下;城區“臟亂差”回潮的“頑疾”從根本上難以消除。因此,制定詳細的市容環境衛生、渣土運輸、河道管理、再生資源回收等管理辦法,建立較為完善的綜合執法機構,將城區環境、衛生、秩序管理的職能職責予以整合,走依法治理之路。
例如創建中重中之重的環境衛生、秩序管理,可按照“管理主體唯一,責權利統一”的原則,由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局對城市管理工作牽頭拿總,負全責負總責,政府向其問責。政府出臺制度、法規由執法局依法管理:一方面通過獨立執法和委托執法的方式,對城區市容市貌、環境衛生和非機動車停放、攤點經營秩序行使行政管理職能和行政處罰權。比如,依法對城區亂扔垃圾、亂設攤點、亂停亂放、亂貼亂畫等現象進行管理,督促其恢復原狀的同時,處以一定數量的罰款。對未經批準在道路、廣場修建、搭建臨時建(構)筑物,擅自在道路、廣場設置廣告設施,未經批準在道路兩側建筑物上開門、開窗和進行門面裝修等行為實施處罰,強制拆除違法建筑物或設施;對擅自在綠地內搭棚建房、停放車輛挖沙、取土和在樹桿上晾曬物品,刻劃樹木、折枝摘花、采集果實,踐踏草坪,破壞綠化設施等行為實施處罰;對非法占用、挖掘城市道路,占壓、掩埋、堵塞、損壞市政設施、標志等行為實施處罰。另一方面,會同工商、公安、環境、衛生等部門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對城市管理中的難點進行綜合治理,主要針對攤販無證經營、機動車輛亂停亂放、環境污染、食品衛生不合格等問題進行聯合整治,涉及哪一個部門的職能就由那家進行管理和處罰,形成合力,改變各自為政的局面。
二、加強專業化建設,實現多頭管理向專業管理轉變。
在以往的城市管理中,許多部門往往只收費而不管理,對自身無利可圖的工作,許多部門相互推諉扯皮,有的干脆不聞不問,導致出現“看似都在管,其實都沒管”的現象。比如,對車輛停放秩序的管理,按照城市管理有關規定,公安、交通、城管等部門和所在地街道、居委會以及店主都有職責和責任,但面對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情,誰都能說出不管的理由,最終導致車輛停放秩序處于失控狀態。
鑒于此,探索建立系列專業化管理隊伍,解決管理真空。如建立非機動車和摩托車停放秩序管理隊伍,專職、全天候督促、管理主次街道兩側和各大市場、商場、公共娛樂場所等周圍的車輛停放工作,確保整齊、有序;建立衛生保潔隊伍,實行全天候保潔,并做到垃圾日產日清、重點地段隨產隨清;建立市政設施維修養護隊伍,負責對城區路面、公廁、陰井蓋、垃圾箱、路燈等市政設施進行維護、群眾只要一反映,即能隨壞隨修;委托園林局建立園林綠化養護專業隊伍,負責城區所有綠化的種植、除草、修剪、除蟲、補缺等一系列工作;建立房屋清潔隊伍,定期對城區內所有建筑物的外表進行清洗。通過專業化管理隊伍的建立,明確管理職責,落實管理責任,減少部門間的扯皮、內耗,從而有效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
三、加強市場化建設,實現政府統包向市場運作轉變。
當前在創建過程中,通常采用臨時性統配的辦法,致使很多單位不得不放棄本職工作,投入到創建活動的相關工作上,導致政府統包統攬、職能部門履職意識淡薄、包保單位工作“本木倒置”。為此,通過市場化運作規律,把城區環境衛生秩序管理推向市場。一是把市場化的用人機制引入城市管理隊伍的組建過程中。執法人員除一小部分從現在的有關執法部門中擇優考核錄用外,絕大部分人員參照公務員的條件,由政府法制、人事、城管部門向全社會公開招考,擇優錄用。二是可以采取“誰投資誰受益”的辦法,引人城區環境衛生秩序管理經費的籌集,啟動衛生保潔、車輛停放秩序管理、綠化養護等三支專業化管理隊伍,對門前環境衛生、秩序、綠化等實行長效管理。此外,城區每戶居民每月交納一定數量的保潔費,與水費捆綁收費,由執法局、環衛所考核、分配給選聘的衛生保潔、秩序、綠化隊伍。(梁恩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