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講話應有“百姓思維”(人民論壇)
簡滿屯
《人民日報》(2010年05月28日04版)
干部的講話最能體現文風,改進文風要先從改進干部的講話風格開始。
現實中,一些干部的講話已經形成了固定的模式,雖然這種模式并沒有什么不對,但是一種能應用于任何情況的模式和套路,一定不是適合所有情況的模式。
人接受一種思想,認識一種事物,先是接觸具體的東西,有了感性認識,進而才能產生理性認識。所謂動之以情在先、曉之以理在后,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有的干部講話,很多時候卻違背了這個道理,上來先講一大通抽象的理論,這樣一開始就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怎么能拉近與聽眾的心理距離,怎么能不與聽眾產生隔膜?
有些同志講話,往往唯恐高度不夠,拼命運用哲學原理構建講話框架,忽視了由感性到理性的規律。注意力常常放在上級領導講過的觀點上,提法往上級領導講話上靠攏,卻很少能把握百姓的思維規律,這種站在高處向下俯視行文的思維模式,當然不能得到大家的認同。
現在的受眾,面臨很多選擇,可以上網、看電影、去讀書,很難主動坐下來吸收這樣的講話內容。即使他是你直接下屬,被要求坐在臺下聽你的講話,也不見得就聽進去了,除非你的講話很有感染力,能引起他的共鳴。一些干部講話時,坐在下面的同志拿出一個筆記本做筆記,有的是真記,有的只是表示自己在認真聽。不要被記筆記的表象所迷惑。
開車需要根據路況不斷修正方向,傳播也需要根據受眾的反應進行調整。講話的效果要看有多少老百姓在自覺地聽,有多少人能自覺地把講話化為行動。可是,又有多少人調查過講話的傳播效果?關注過講話效果的反饋?
白居易的詩寫成以后,經常讀給老婆婆聽,修改到老婆婆能聽懂才行。干部的講話雖然不一定要以老婆婆聽得懂的標準來修正,但是至少可以根據部分老百姓的反饋來修正,不能僅僅憑自我感覺評判講話的好壞,更不能把自己部下的奉承當作對自己講話的客觀評價。
縱觀經典的領導講話,即使沒有那么“氣勢恢宏”、“邏輯嚴密”,但總能讓普通的老百姓記住幾個關鍵詞,甚至廣為流傳。這是因為,這些講話對準的是普通老百姓,希望老百姓接受,所以以老百姓為直接的傳播對象——語言上是老百姓的白話、形式上是群眾能接受的套路、內容上包含著直截了當的思想。
總之,干部講話應該有“百姓思維”。講話不一定很長,不一定為了工整對仗加上很多的修飾詞,不一定要大標題套小標題,不一定非要提幾點要求——對老百姓而言,能從中受益才是關鍵。能解決思想問題,又能獲得美的享受,這樣的講話才能受到人們的歡迎。











